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結束訪美之行,隨即馬不停蹄,轉赴中東,訪問沙地阿拉伯,展開能源外交。前天與沙地國王阿卜杜拉會面,議題離不開石油,雙方更達成多項合作協議,其中之一,是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跟沙地國營油廠合作,開採天然氣。胡錦濤此行,顯然要為中國的能源安全,找到更穩定的供應渠道,防範在新一波石油危機中,中國發展受到重創。
事實上,今天中東局勢危機隱伏,地緣政治緊張,油價冉冉上升。紐約六月期原油價格,上周末升破75美元一桶歷史新高,而且升勢未停。很明顯,伊朗核問題會否惡化,繼而激發美國採取軍事行動,一直令市場憂心忡忡。在這個背景下,胡錦濤訪美之後,馬上展開能源外交,先到沙地阿拉伯,再往非洲產油大國尼日利亞訪問,戰略目的實在呼之欲出。
中國從一九九三年起,成為石油淨進口國。隨着經濟進一步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有增無減。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資料(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05),○四年底,在中國探明的石油儲量只有23億噸,佔全球探明儲量的1.4%;藏量和產量都有限,但同年中國消費石油已經佔全球消費的8.3%。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僅次於美國。據中國能源研究學會估計,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約達38%,到二○二○年,石油消費量將增至約五億噸,其中三億噸必須依靠進口,使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60%,比美國的50%水平還要高。一旦海外供應緊絀,中國的經濟發展勢必受到重大打擊。
由於中國石油消費當中,約八成用於石油加工業、化纖製造業及化學原材料行業,如果石油供應受制,則這些工業便備受影響。為了未雨綢繆,中國設法加強能源安全,已到了不得不加緊進行的地步。
另一方面,美國及日本一早已為能源安全做好準備,除了在國內設立戰略石油儲備外,還對豐富藏量的產油國加強合作和控制,通過國內的石油跨國企業,進入產油國,建立了石油出口美國的基地,而且更把石油戰略軍事化,在阿聯酋、科威特、伊拉克等地方,同時設有美國的軍事基地,確保石油輸往美國,沒有中斷之虞。這些國家,中國已很難打破美國的壟斷和控制優勢。只能打開沙地、阿曼及伊朗之門,爭取穩定的石油供應。可以說,中國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和確保石油供應安全,起步晚,沒有把握,隱隱然成為崛起與發展的「阿基里斯腱」(Achilles'tendon)──暴露在敵人面前的一個致命死穴。
如今胡錦濤訪問沙地,試圖突破美國在中東的壟斷和控制優勢,並且開拓非洲石油供應新渠道,積極與俄羅斯合作,以「多供應渠道」來化解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顯然是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部署;而中國大型石油公司,更擔當四出收購油田的任務,足迹直抵非洲,包括中石化收購挪威Atlantis公司後擁有的突尼斯油氣區塊開採權益、與尼日利亞政府簽署在Tenere和Bilma兩個區塊的石油勘探協議等。據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的研究,二○○五至二○二○年間,亞洲地區石油新增需求,主要是中國和印度,分別佔47%和21%,兩國之間的能源競爭日趨激烈。由於中國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所以,能源對中國經濟持續發展舉足輕重。可以說,能源安全扼着中國經濟發展的咽喉。胡錦濤展開能源外交,在油價飆升,且隱藏供應危機的情況下,實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