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外交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國民外交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台灣的旅館什麼時候開始以「星級」來做服務和設備指標的,已記不起來了。只知道幾十年前,「觀光飯店」這種稱謂,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五星飯店。來「觀光」的客人,不問身份,付得起房錢就是貴賓。但在一般市民的心目中,觀光飯店之所以異於茅店,就是各種條件經得起「外賓」的考驗。譬如說,那兒的櫃枱小姐不會用晚娘臉孔招呼你。房間的被褥,你找不到臭蟲。因此觀光飯店的存在,負有辦「國民外交」的任務。
說來說去,這與國家面子攸關。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台灣開始有學生出國留學。後來於梨華等前輩斷斷續續在報章雜誌發表留美經驗,一時蔚為「留學生文學」。這類文學的作家,在作品中除道盡個人辛酸外,還不時語重心長的提醒他們的學妹學弟他日來美,待人接物切記這樣那樣。總之,別讓國家丟臉。留學生辦國民外交,也實責無旁貸。

記得在留學生文學所列的「國民須知」條款中,最常見的一條是:在洋人面前吃麵食,切忌發出呼哩呼嚕之聲。學姊學兄倒沒提到要後輩別在洋人面前挖鼻孔,大概他們相信,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會連這種基本禮貌都不懂吧。如果當年他們有機會看到〈京師大學堂禁約〉的一條禁例,就不會這麼想了。
我是看到張作錦最近在《聯合報》寫的一篇文章,才知道這條禁例是:「戒咳唾便溺不擇地而施。屋宇地面皆宜清淨,痰唾任意,最足生厭。」
能在京師大學堂裏當學生,是菁英中的菁英。如果他們從沒隨地撒尿咳唾過,學校用不着出告示明令申誡。京師大學堂是清廷於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九)下詔開設的,距今已過一個世紀。
張作錦文中引述美聯社四月六日一篇報導,說一位美國商人本要從香港搭機到台灣的桃園(TaoYuan),航空公司卻把他誤送到山西的太原(Taiyuan)。在太原時「為了躲避橫衝直撞的汽車,他扭傷了腰和腿,還得閃避路人吐痰。」
太原同胞口吐白刃「不擇地而施」的習慣,真有古風。香港迪斯尼樂園開放日,側聞有自由行母親抱着小孩不擇地而pee。凡此種種,有損我國民高大形象。大概黨中央有見及此,在奧運前各種熱身工作中,據聞有特別單位負責教育北京市民排隊依次輪候等各種文明規矩。由此可見海峽兩地的炎黃子孫,同樣熱心辦國民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