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熱戲:《黑夜》港產鬼古挑大樑

非常熱戲:《黑夜》港產鬼古挑大樑

由香港、泰國與日本各製作一段故事,擺明有效法四年前《三更》的意圖,增加三地觀眾的投入感,延伸先天不足的市場寬度。懂得打這個如意算盤的不止《黑夜》,同期上映的《雛菊》則以合拍形式拉闊市場。算盤要打得響,有一個假設需要成立——本土觀眾對本土電影及電影工作者特別支持。然而,起碼在香港,觀眾對土產電影似是漠視多於支持。
手指拗出唔拗入,是香港觀眾零舍反骨,抑或香港製作特別縮骨?受過教訓,大家都相信名牌效應,仍能與荷李活抗衡的香港明星屈指可數,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更少之又少。若問現於電影業最具影響力的人是誰,我會答:「小孩子。」到電影院看戲已淪為成年人次等娛樂選擇,最有能耐拉大人入場的是小孩,一來適合全家大細的活動不多,二來與小孩子一起看翻版,即使不怕厚顏無恥,也怕孩子回校張揚。
話題愈扯愈遠,說回《黑夜》。論導演知名度,《黑夜》較《三更》遜了一籌,香港代表梁柏堅曾執導《千機變II花都大戰》、《絕世好Bra》等;泰國代表朗斯尼美畢達之前從未有作品在港公演;日本代表秋山貴彥則有《我愛奇諾奧》。若說《三更》的一大特色是能夠反映三地文化色彩(中國古法治療、泰國神聖木偶戲),那麼《黑夜》在這方面可謂交了白卷。穿鑿以水與小孩將三個故事聯繫上屬多此一舉,其中兩個故事同以失憶為主題更見累贅。
常說香港電影技不如人,但觀乎《三更》或《黑夜》,這論調皆被駁回。在《黑夜》中,日本的《凶洞》劇情了無新意,拍攝手法猶如學生作品,演員方面,瀨戶朝香十分師奶,柏原崇毫不起眼。泰國的《亡記》人物描寫比較細膩,但故事平凡,未能製造驚嚇或驚喜,最意外的是泰語的獨特腔音頻頻逗得觀眾儍笑。
香港的《鬼鄰》可謂單天保至尊,以往與陳慶嘉合作無間的梁柏堅首次執導鬼片,營造緊張與驚嚇效果出奇地好,將日本仔的一套「影像突襲切入法」發揮得頭頭是道,令在場(旺角百老匯)少女嘩聲四起。劇情簡單,三十餘分鐘的鬼片毋須複雜,玩盡一個處境已足夠,惟在鏡頭銜接上不夠流暢,對白時而廣東話、時而普通話加上與字幕不配十分煩人,劉心悠的演技仍然生硬,2R的黃婉伶則有演戲天份。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