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中國語言殘障 - 陶傑

再論中國語言殘障 - 陶傑

所謂香港「邊緣化」,新的泡沫名詞,舊的思維殘障,從屬於甚麼「愛國論」、「社會深層結構」等一波波狗追咬尾巴式自我困擾的紛爭,源自中國語文是一種「感覺的語文」(LanguageofPerception),而不是英法語的「定義的語文」(LanguageofDefinition),一切不求定義,但講模糊的感覺,參看所謂《基本法》,即知中國式思維之殘障何在。
何謂「邊緣化」,如同何謂「愛國」一樣,由於缺乏統一的定義認知,或由於詞彙本身的定義,經由強權篡奪而壟斷,因此造成中國人社會思想之混亂,終日吵吵鬧鬧,紛爭是非不斷,令人厭煩。
此一感覺性的語文思維殘障,在中文裏無處不見。例如,中國政府憲法黨章,聲稱堅持「毛澤東思想」,又堅持「鄧小平理論」,又堅持「江澤民學說」,而毛思想、鄧理論、江學說各自的定義範疇何在?
「以階級鬥爭為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軸,那麼今日大陸其實是全面背叛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言以蔽,亦即「發展是硬道理」。鄧小平畢生並無提到「照顧環境生態」的所謂「科學發展觀」,則「科學發展觀」是否與「鄧小平理論」相衝?
凡此種種,除了出於中國政府的強權壟斷語文詞彙之慣性,中國人的思想,不好尋根究柢,以「差不多先生」為本,也是重要的傳統因由。

因為中國語文以感覺為先的殘障,易起爭論,每有爭論,則強權統治者為了「穩定」,必聲稱「不搞爭論」;既然不搞爭論,埋頭搞經濟,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一連串問題詞彙,即一一送進太廟,以香火與豬肉供養起來,亦即載入「憲法」與黨章封存。但「憲法」和黨章,明明是法治的體現,美國二百年來,就沒有「華盛頓思想」、「林肯理論」、「列根學說」之類,美國人不會浪費時間來糾纏這些偽學術名詞,但中國人有這鋪癮,卻又糾纏不清,則這堆名詞就變為一種部族的圖騰。
圖騰出現多面,族人即會困惑。天無二日,帝無二主,哪一面圖騰才正統,則視乎部落內出現甚麼類型的危機。中國人社會多欺詐的謊言,即因為中國式的政治生活,是一種圖騰權威的生活,中國文字為象形,是否與此一脈相承,則須由專家研究。所謂「香港邊緣化」之爭,只是又一輪浪費時間之泡沫吹水,出於思維殘障,此一積習,成為基因遺傳。因此,中國人缺乏理性思維,一切憑感覺,由感覺的文字,推測他人的用心和動機,這種民族科學和理性又哪裏會萌芽?
因此,做人應該堅守一項原則:對於不諳英語、法語的中國人,不要跟他談論政治,不跟他談邏輯,只跟他談飲食、唱K、揼骨等生理物質層次的話題,必須予以歧視性的區別對待。這不是崇洋,而是省回一口氣,以免破壞和諧。所謂「愛國論」,所謂「邊緣化」,所謂「社會深層矛盾」,皆屬於中國語文範圍內的反智議題,無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