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債與息:外匯掉期不同貨幣掉期

淺談債與息:外匯掉期不同貨幣掉期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美國與布殊總統見面時,表示會改善人民幣滙率調整機制和發展外滙市場,言論與今天中國多項金融新措施的出台完全脗合。還記得本欄在4月8日介紹了「外滙掉期」這種交融工具,而中國外滙交易中心則於15日正式發表了公告,表示人民幣外滙掉期交易將於下周一推出,屆時將有54間銀行可以開拓外滙掉期交易業務。
有些報道誤把「外滙掉期」與「貨幣掉期」混為一談,可能由於兩個名詞十分相似、性質也接近的緣故。其實「外滙掉期」(FXSwap)是指同時進行兩筆外滙買賣,第一筆是即時出售美元、買入人民幣,投資者便可取得人民幣使用;與此同時,投資者與銀行訂立遠期外滙合約,在1年後出售人民幣、回購美元,而滙率在今天即時鎖定,從而迴避了滙率風險。這兩筆相關外滙交易合稱「外滙掉期」。
「貨幣掉期」(CurrencySwap)與前者相似之處,是兩種貨幣在今天和到期日皆會互相交換「本金」,方便投資者在合約期內取得另一貨幣。然而,合約期往往較長,由1年至數年不等。雙方在每月、每季或每指定期限,必須互付對方所持貨幣的利息。另一不同之處,是在整項交易中,並不以外滙買賣來演繹交易的行為。全球第一筆的貨幣掉期交易是在1981年出現,當時IBM公司和世界銀行進行了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的貨幣掉期交易,距中國今天要發展這衍生金融工具相距20多年。
兩者的共同優點是免除了滙率風險,但所持不同貨幣的利息或成本,前者是以「滙率」差異來體現,後者則以「利息」支付。
陳鳳翔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助理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