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殘障反智根源 - 陶傑

思維殘障反智根源 - 陶傑

香港邊緣化問題,愈辯愈無聊,愈辯愈無窮無盡。為甚麼?因為中國語文引起許多思維問題,一模糊,二曖昧,三抽象,混濁不清,中國人陷在這等思維邏輯的魔障,就喜歡沒完沒了地爭論。
不僅是「邊緣化」一詞,其他如「民主」、「愛國」、「一國兩制」等等,十多年來湧現在香港人腦袋裏的一堆政治泡沫,莫不如是。說香港邊緣化,何謂邊緣化?經濟邊緣化,又是哪些範圍領域邊緣化?邊緣化到何種程度才算警戒線?邊緣化三個字,缺乏理性和科學的定義,則爭論無休無止。香港在一九九七年之後,許多問題自找煩惱,自招衝突,就是從中國語文的一道道魔障開始。
甚麼邊緣化、一體化、珠三角大融合,仔細想想,沒有一個名詞,有一個統一而清晰的定義依據。十多年前,英國是否加入歐洲一體化,在朝野也引起爭論。其時戴卓爾夫人的保守黨政府堅決反對英國加入歐洲一體化,但黨內的左派如彭定康等則認為英國加入歐洲一體化是英國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一步積極行動。
當時何謂「歐洲一體化」,在英語世界就有一套清晰的定義。第一:許多法例由歐洲議會制訂,特別是牽涉人權,以歐洲議會為最高解釋權。第二:成立歐元為統一貨幣,加入歐洲一體化,則逐步放棄英鎊,在英倫三島改行使用歐元。第三:歐洲一體化之後,許多產業隨即制訂共同政策,例如「共同農業政策」(CommonAgriculturalPolicy),簡稱CAP,指一系列的農產品價格有契約,在那些國家之間共同制訂,對於那些歐洲國家出現差額,則共同補貼,完全清清楚楚,有一套法理文件依循。

歐洲一體化問題有清晰的定義,因此當時反歐者知道為何而反,反的是甚麼,而親歐者也知道自己主張加入歐洲的原因,以及因此而帶來的一連串後果。
當時歐洲一體化的爭論在英國雖然激烈,但絕不混亂,由政府下議院到新聞輿論,人人都知道爭論的到底是甚麼。像今日的特區政府,一提到香港邊緣化,人人腦海的感覺不同,一提到香港與珠三角大融合,阿貓看法和阿狗看法不一樣,不同政黨的意見衝突,陳方安生的一套跟董建華的一套又水火不容。
因為中國語文是一種「感覺的語言」(ALanguageofPerception),不像英文,是一套定義的語言(ALanguageofDefinition)。
一部《基本法》通篇是「感覺主導」,而不是「定義主導」。感覺以人為主,因此中文先行的《基本法》,只配體現「人治」,不可能達致「法治」,感覺又以權力為本,此一時,彼一時。因此庸人自擾的「釋法」也不會休止。
此一中國語言文化殘障,所導致的中國思維殘障,研究中國問題者必當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