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試圖釋除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種種疑慮。但中美兩國貿易失衡,美國經常帳目去年出現了8049億美元赤字,其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達2016億美元。因此,胡錦濤今次訪美行,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竭力紓緩美國朝野上下,對中國龐大貿易逆差的不滿。但胡錦濤昨晚在跟布殊總統會面的歡迎儀式上,發言表示,希望加強中美的經貿合作,推動人民幣滙率制度改革。很清楚,加快人民幣滙率制度的改革步伐,是中美關係發展上一項愈來愈重要的因素。
照目前的形勢觀察,即使胡錦濤訪美前夕,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所率領的一個龐大商務團,向美國商界簽訂了總值逾160億美元的採購清單,但人民幣滙率問題,始終不是靠簽訂採購清單,或者向美國商界購買商品就可以一了百了。
很明顯,美國經常帳出現了龐大逆差,但中國從美國貿易所得的盈餘、所積累的外滙儲備,很大一部份用來購買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這些「回流」美國的美元,使美國的資本帳目,源源不斷獲得大量盈餘,抵銷了經常帳的赤字,也挹注了聯邦政府的開支。所以嚴格來說,美國可以透過發行美元和債券,「免費」得到很多中國的商品。可以說,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對美國其實也有很大好處。不過,愈來愈龐大的經常帳逆差,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4%,達到危險水平,也因而成為美國國內一個極富爭議的政治議題。
在人民幣滙價問題上,美國參議員舒默(CharlesSchumer)、格雷厄姆(LindseyGraham)及科伯恩(TomCoburn)一度提出「舒默-格雷厄姆法案」,迫使中國大幅提高人民幣滙價,否則便向中國商品徵收27.5%懲罰性關稅。這項「獅子大開口」的提議,沒有得到政府開腔支持.但其後參議員格拉斯利(CharlesGrassley)與鮑卡斯(MaxBaucus)提出較溫和的法案,將「滙率操控國」改為「滙率失真」,建議國會賦予美國政府更大權力,對「滙率失真」國進行經濟制裁,便得到政府附和。白宮以一手硬、一手軟,不斷向中國施壓。
很明顯,胡錦濤此行希望加強中美的經濟合作,但在人民幣滙率問題上,始終成為雙方爭議的焦點。據美國智囊機構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所長伯格斯坦(FredBergsten)指出,關鍵之處,在世界多數國家都實行自由滙率制的形勢下,中國不讓人民幣升值的做法,已導致美國國內產生了嚴重的保護主義情緒。中國盼望加強與美國的經貿合作,加快步伐改革人民幣滙率機制,已是無法迴避的政策選擇。
事實上,人民幣升值對中國也非只有百害而無一利。龐大的外滙儲備-截至今年3月高達8750億美元,亦意味人民幣的貨幣供應不斷膨脹,增加了通脹爆發的風險。
很清楚,人民幣升值已是大勢所趨,美國要求中國將人民幣升值,藉此改善經常帳戶的赤字,除了有經濟需要,也愈來愈有政治需要。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發表的《全球經濟展望》,警告美國龐大的經常帳逆差,已成為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的最大威脅。可以說,今次胡錦濤訪美之行,對人民幣滙率制度改革的承諾,很快就會聽到美國要求兌現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