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王紀:民建聯的權宜之計?

新君王紀:民建聯的權宜之計?

蔡子強

近日,政黨民建聯建議,把負責為香港選出特首的八百人選舉委員會,來一個美式「選舉人票」制的改革,令它變得更為民主。
具體方法如下:當界別分組進行選舉,選出這八百人期間,該黨的候選人會事先張揚,承諾自己一旦當選,會在將來的特首選舉中,投曾蔭權一票,說一不二,以增加選舉的透明度,亦令選民投票選他們時,心裏有一定的打算,有着更加清晰明確的授權。

選委會政治不平等

有人說美國選總統,也是用一個類似的制度,所以如果香港也仿效這個做法,那便能夠跨出民主的一大步。
但這種說法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式的「選舉人票」制,背後其實仍然堅守「政治平等」的理念。因為在美國大選時,每個州所分配得的選舉人票,其實相等於該州的眾議員加上參議員的總人數,換句話說,即大致上是按人口比例平均分配。
相反,香港現今的八百人選舉委員會,卻只是由約十六萬登記選民選出,估計合資格選民數目基礎亦只有約二十七萬。換句話說,全港六百多萬升斗小民、尋常百姓,在這個小圈子選舉中,都是無權置喙的。
即使在這十六萬登記選民當中,有少至由一百五十九名選民選出四十個代表的漁農界,也有多至由近五萬九千名選民選出二十個代表的教育界,「票值」相距懸殊,政治平等根本無從說起。

建議方案偷天換日

因此,把這個由民建聯提出的方案,用來類比美式「選舉人票」制,無疑是偷天換日。
所以,這個新建議只是一個小修小補的做法,因為事先張揚,的確可以部份地改善以往特首選舉的「黑箱作業」,但卻無助於改善政治平等。
況且,民建聯這個做法,還要視乎究竟是否在今屆選舉中,該黨因時制宜的權宜之計,還是他們在今天已經能大膽承諾,這是一個長遠做法,未來該黨將會全力推動的長遠制度改革。

欲與曾「榮辱與共」

如果是前者,這只是一個短期措施的話,就難免會令人聯想到,這是否因為如今曾蔭權形勢大好,聲望如日方中,因此該黨不怕公開支持曾蔭權,以拉攏中間票源在界別分組選舉時,把票投給自己。一個權宜之計,畢竟在與董建華一起「有辱無榮」的那個年代,就沒有聽過民建聯提出這樣的構思了。
又或者,這是待曾蔭權連任成功之後,組成管治聯盟,論功行賞的前奏呢?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