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想起母親。
想起兩套以家為主題的好電影。
其一為戴安基頓,莎拉.謝西嘉.柏嘉主演的《TheFamilyStone》(中譯婚前一叮)。其二為茱莉安.摩亞主演的《ThePrizeWinnerofDefiance,Ohio》(中譯十全主婦)。
前者是在飛往倫敦飛機上看了一次。回程從米蘭飛返香港再看一次。兩次看,在漆黑機艙靜默沉睡的乘客當中,一雙眼睛一直在眼眶內的淚水中打轉。
戴安姬頓主演當然是喜劇,但這次演出波希米亞母親,一位面對絕症乳癌翻發的中年女人,笑中有淚,是她近年少見的佳作。
戲中人物個個搞笑高手,這是美國電影的必備才能,要在荷李活站起來,你先要具備起碼幾分笑話氣質。笑歸笑,煽情歸煽情,在下曾經面對過至親患癌中途奮鬥最後失敗生離死別場面,對戲中雖然已成年子女面對母親將要離逝的感傷最認同不過。那種痛至無助,眼睜睜看着本來生氣洋溢的親人,計時炸彈一般突然從大家習慣的生命空間失去;雖說生命無常,畢竟我們只是浮生中的蟻民,一下間誰又能抹去悲傷轉眼作個哲理高深沒事人?
美國片有這樣一息可愛傳統,就是悲劇也要你盡量不要帶着悲哀離場。
看過《TheHours》、《TheShippingNews》及《FarFromHeaven》,愛上滿身雀斑紅髮但好戲的茱莉安摩亞,在她身上可尋得四、五十年代女性優雅克制的氣質,《FarFromHeaven》中尤其表露無遺,懷舊氣質無懈可擊地彌漫。
《ThePrizeWinnerofDefiance,Ohio》是另一套五十年代電影,從1956演至1964,為劇作家TuffRyan回憶其十子之母以贏取各式大大小小比賽,用作維持家計的真人真事。你或許會說這是歌頌美國精神的電影,但某程度上人類絕處求生,不放棄夢想,不隨便怨天尤人,誰說不是一份寶貴的人性美德?從一個子女眾多的家庭成長,感受過香港六十年代生活不容易的環境,多少父母不是懷着兒女平安長大,跟隨一個又一個夢想捱將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