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本篤十六世在耶穌受難日開腔回應「猶大福音」,指斥猶大係「貪婪大話精」。身為教宗,當然要咁樣講啦,要羅馬教廷承認猶大福音嘅真確性,相信起碼要等多一個世紀,「猶大福音」喺未來幾十年,會係學術界與宗教界激烈爭辯嘅焦點。
西方學者有個好傳統,佢哋絕大部份係耶教徒,非天主教即基督教,人人讀過聖經,但係仍有胸襟辯論不同之耶教歷史問題,唔會視之為教徒之禁忌。我哋唐人學者又如何呢?古語有云,「漢人學得胡人語,走上城頭罵漢人」,現代唐人不時有此現象,左丁山當然唔係話我哋𠵱家學識英文就話中文唔掂,而係話不時見到一啲自少讀教會學校,終身為教徒之人,比較少批評自己國家嘅文化宗教,頂多係勸別人信教啫。但係某些中年以後先至信耶教嘅人,前半生鑽研中國文化,可以講得係國學精湛,唔知點解為咗避秦移民他國,改奉基督之後,竟會「大徹大悟」,覺今是而昨非,恨自己點解唔早幾十年信奉主耶穌,竟被破綻甚多嘅儒子所迷,於是向基督懺悔都嚟唔切,就痛數先賢之不足,講耶教文明及西方之優越。
儒家先賢當然並唔係一定啱晒,亦可以批評佢哋對西方認識未必足夠,但令人疑惑嘅係,呢啲學者過往幾十年來信主耶穌之前,明明白白都讀古書㗎,點解嗰陣唔識批評呢?唔通嗰陣係讀死書,要待主耶穌打救,先至腦袋開竅?
左丁山係細路之時,飽讀詩書之姨丈走難落嚟香港,住響石峽尾木屋,幾年後猛叫左丁山信教,去教堂聽道理。先父對佢講:「你平時對細路講吓《論語》,就好有做人道理啦,使乜聽人講耶穌!」姨丈話:「到教堂有牛奶麵粉派。」講完自己都面紅,以後絕口不再提。其實姨丈要養一家五口,攞啲教會牛奶奶粉,權宜之計啫。現在有人飽讀詩書,不為牛奶只為「神」,日日罵師傅輩,咁得閒不如去考證猶大是否忠義之士,重有益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