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級公司標準普爾將香港的主權評級,從二○○四年六月的「穩定」,昨日調高為「正面」,這次評級,是自一九九七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港府對於評級調升當然表示歡迎。不過,如果香港特區政府不嚴守謹慎理財原則,輕率引入商品及服務稅、破壞香港的自由經濟命脈,即使得到外國評級公司的喝采,認為政府擴闊稅基,對公共財政更有利,實則長遠斷喪本身的經濟競爭力。
今次標普調高香港的主權評級,而且對本港的長期外幣及港元評級,維持在「AA-」的水平。然而看深一層,由於香港政府極少以發行債券,來挹注財政赤字。因此,即使國際評級公司調低香港的評級,對香港的實則影響並不大。例如在一九九八年八月底,即亞洲金融風暴激化後,香港經濟陷入風雨飄搖,標準普爾將香港的主權評級,由「觀察」調低到「負面」,但香港衝出通貨收縮的折磨,最終還是靠香港社會的基礎和自力更生的力量,不致因評級下跌,而出現急劇和重大的變化。可以說,國際評級機構調高香港主權的評級,對香港來說,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由於香港經濟從低谷回升,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資料,去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較○四年上升5.3%,估計今年仍然會約有近5%增長;財政赤字問題基本解決。標普更估計,特區政府上個財政年度,錄得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0.5%盈餘。按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1.38萬億港元計,盈餘達69億元。因而可以將香港的主權評級調高。
很清楚,政府健全的財政結構,有紀律地管理公共財政,實在十分重要。本月初,國際評級公司惠譽表示,意大利大選後成立的新政府,若短期內也不能改善經濟衰退狀態,會進一步調低目前「負面」前景的評級,一度引起金融市場關注。原因之一,是意大利去年的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達4.1%,而國家債務與GDP的比率,升到106%高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評級公司降低國家主權評級,自然令金融市場產生憂慮。
由於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因素影響,要克服經濟逆境,避免過去五年來,連年出現財政赤字的厄困,很明顯不能依靠官僚,而是靠市民自力更生,以及建基於自由經濟的力量。因此,要確保香港經濟的基調健康,關鍵並不在於政府千方百計擴大稅基,甚至引入商品及服務稅,去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而在於特區政府必須審慎理財,量入為出;壓抑「派錢」方式的福利支出;更重要一點,是藏富於民,實行減稅,讓民間積聚財富,去應付千變萬化的經濟發展和突發事故。
如今特區政府銳意引入商品及服務稅;一些政黨為了討好選民,要求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立法,甚至大力推動反壟斷競爭法,這些立法和政策,將對香港自由經濟制度產生重大影響,實在需要三思而行。昨日標普把香港主權評級調高,並將港元信貸維持AA-良好評級水平,坦白說,在目前港元「貸存比率」仍處於82.1的低水平,即銀行收到100元存款,只能貸出82元,同業拆息相對低企,在這種環境下,港元良好評級,對商人借貸沒有太大幫助,反而蠶食香港自由經濟的立法和施政,傾向「大政府、小市場」的政客聲音,此起彼落,令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