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策裕理:人民幣升值無助美扭赤

晉策裕理:人民幣升值無助美扭赤

美國聯儲局於3月26日連續第15次加息,加息不但拖累債券價格,亦把美國十年期國庫券孳息拉高至超過5厘,增加了美國企業的借貸成本。
事實上,如果不是亞洲及一些中東產油國大量買入美國債券,美國企業亦無可能在市場上再找到類似的「平錢」(美國大型企業現時多以較聯邦基金利率高出約1厘發行債券)。

生產成本才是主因

說起平錢,中國亦是其中一個持有大量美國國庫券的國家,中國於上月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外滙儲備最多的國家。
當然,中國不會希望美國失去這些慷慨的債主(包括中國本身),因為美國正利用這些流入資金購買大量中國貨,而中國正正是美國對外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故中國無理由希望自己的大客戶「缺水」。
另一方面,跟日本一樣,中國作為美國國庫券的主要持有人,亦不會貿然大量拋售美債,以免債券價格大跌,自己也蒙受損失。
對於日漸擴大的中美貿易逆差(雖然最新數據顯示差距收窄,但此趨勢未必可以持續),美國政府歸咎於人民幣太便宜,指摘中國政府操控人民幣滙率,阻止人民幣升值,從而增強其出口競爭力,令美國每年流失大量製造業職位。
但我們認為,這個「問題」的出現,主要是來自兩地明顯有別的生產成本──中國的生產成本遠比美國便宜,試問人民幣即使升值數個百分點,又哪裏足以扭轉兩地的競爭力分野?
況且,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經濟轉型的必然過程──美國經濟在數十年前亦經歷過同樣的轉型,當年大量農業職位流失,經濟陷入低谷,惟有轉型至專注發展其高科技及高增值工業,結果享受了一段漫長的經濟好景。只不過當時面對的是一個本土問題,現在則已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問題,但相信美國並不是世界上唯一面對同樣挑戰的國家。

貨幣改革還應漸進

中國政府一直都意識到環球經濟不平衡所帶來的危機,所以才會用外滙儲備購入大量美國債券,以緩和中美貿易的不平衡。此外,中國亦正趕快把「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政策出台,但美國仍然施加壓力要人民幣升值,是不是人民幣升值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其實,美國在這個問題上都負有責任,它是不是應該自我檢討,如何才可以改變美國人幾十年的消費習慣及模式?
無可否認,中國市場還未夠開放,但現今世界各國央行都學會借鑑前人所犯的錯誤,中國人行對人民幣改革自然亦應保持循序漸進,以免市場有過激的反應。
從經濟學看,我們很難聯想到「一個中國」會和人民幣升值有明顯關係,而中國向波音購入80架飛機,又似是包含了政治考慮。總括而言,全球經濟已經日漸一體化,關係錯綜複雜之餘,亦包含一些經濟以外的政治考慮,尤其美國的朝野似乎愈來愈政治化。
卓凱玲 研究部主管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