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愛港 大展拳腳

愛國愛港 大展拳腳

吳志森 時事評論員

據統計,自特首曾蔭權上任十個月以來,委任了四百多個諮詢及法定組織的新成員,近八十位有政黨背景,其中民建聯佔二十六人次,自由黨佔二十人次,而民主黨只有十人次。
若論這些組織的重要性,更凸顯了曾特首的「親疏有別」落到實處。民建聯的李慧瓊、方和、陳曼琪,自由黨劉志宏被委入城市規劃委員會,民建聯蘇錦樑、自由黨李大壯被委入醫管局,而泛民政黨成員一個也沒有。這些都是實權機構,其中城規會的權力更大,與地產發展商利益攸關。民建聯三人一口氣被委入城規會,被視為特意安排給民建聯新秀的上位機會,讓他們可以直接與地產商打交道,掌握權錢關係的箇中奧妙。但城規會的重要會議並不公開,透明度極低,也難免被人投以懷疑的眼光。

接受中央指令

曾特首與政黨之間的親疏有別,不少人以為是政改滑鐵盧,痛定思痛後開始的。這明顯是誤解。政改被民主派聯手否決,但曾特首仍有所寄望,委任何安達、劉細良擔任政府高職,就是明證。
就此而引起的一場倒曾鬧劇,在胡溫親自出面平息後,在中央的指令下,「親疏有別」才全面而徹底地推行。這種說法,亦得到民建聯主席馬力親口證實。他說,是曾蔭權接受中央敵我分明的指令,主動改善與愛國愛港陣營的關係。
明乎此,就不難明白,為何曾特首會率領一司六局出席民建聯前主席曾鈺成地區辦事處開幕;突然紆尊降貴到民建聯中委解釋添馬艦建政府總部;又派許仕仁林瑞麟出席愛國政黨的路向營;實權諮詢法定機構的餅仔,早已分派上門,充份體現敵我分明、親疏有別的中央指令。

以權位換票源

曾蔭權是政務官出身,政務官的專長是聽話,誰是老闆就聽誰的話,在港英殖民地時代如是,到了香港回歸的特區年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身為政務官,不能有自己的主意,老闆的主意就是我的主意。老闆的主意,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
再退一步來說,要連任一屆再做五年,中央投以關愛的眼神是必要條件,但愛國愛港陣營在八百人的選委會中有着巨大影響力,他們投以信任支持票才是充份條件。
放下身段,跪地求票,一來表明我忠誠老實,中央一個命令我一個動作;二來又可保證以權位換取票源,一舉兩得。這些政治資源手頭上要多少有多少,這種交易對個人來說成本極低,沒甚麼可以把我難倒。

要有實權官位

問題是,僅止於此嗎?權力就像鴉片,愈吃愈上癮。馬力主席已經開聲了,「我們希望在加強合作後,看看有沒有機會,將合作關係提升。」二○○七年換屆後真正加入管治班子,出任問責局長?「現在言之尚早,但如果有人做到局長,就一定歡迎。」愛國愛港陣營當然志不在諮詢法定組織,實權官位才是真正目的。回歸十年,將是我們大展拳腳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