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與九鐵合併,究竟有多少協同效應(SynergyEffect)?
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有關協同效應能達到每年4至5億元,而有關得益會從減票價之中回饋市民。同一時間,九鐵八個鐵路物業發展權也一併轉讓予地鐵,而作價達78億元,但這還沒有計算補地價的費用。除此以外,現時九鐵的商場物業,也歸入地鐵管理。
協同效應的4至5億元是怎樣計算出來的?由於還沒有看見詳細的財務報表,所以不能評論,但相信減省重叠的人手,特別是高層的管理人員,確實能為新公司省回不少費用。把鐵路沿線物業發展交由地鐵管理,會是雙贏的辦法,一方面九鐵會收到78億的現金,可以用來減債;而利用地鐵這品牌亦會有更佳的回報。因為說起鐵路沿線物業發展,地鐵的經驗比起九鐵佳,過往地鐵亦是靠物業發展的利潤來補貼票務收入的不足,而因為地鐵沿線物業發展是很成功的,借助地鐵與發展商過往的商業夥伴關係,將有助發展優秀的物業,提升物業的利潤。
REITs概念十足
至於商場管理的經驗,地鐵亦較佔優。如果地鐵接管九鐵的商場的話,可引入更優秀的商戶,租金收益有望提升。最重要的是,因為地鐵加上九鐵商場的規模龐大,具備了組成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的概念,有必要的時候,可以籌組REITs去籌集資金。
協同效應的另外一個地方,就是出閘入閘機方面。因合併之後在交滙站不用再設置那麼多入閘機,那麼乘客在轉車之時,可以省回些少出入閘的時間,而現時在一些交滙站例如九龍塘,已經很擠迫,減少入閘機可以紓緩人流,加上騰空的地方也可以添置至新的商舖,增加租金收益。也許,這些就是協同效應之下的得益。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