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公開驗貨訊息保障消費者 - 黃毅

蘋論:公開驗貨訊息保障消費者 - 黃毅

環保組織抽查本地兩大超級市場售賣的五十五個蔬菜樣本,發現七成半含有殘餘農藥,其中五個樣本更含非法農藥,包括「滴滴涕」、「林丹」及「甲胺磷」等對人體有害物質。很清楚,在超市和消費者之間,存在「訊息不對稱」──超級市場掌握了貨品來源、產品質量及抽驗結果等訊息,但消費者卻被蒙在鼓裏,以致超市利用這種「訊息不對稱」的優勢和機會,輕易出售含農藥的蔬菜,罔顧消費者的利益。政府監管部門必須徹查事件,杜絕類似情況發生,以保障公眾的衞生和健康。
據「綠色和平」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三月,先後抽驗本地兩家超市五十五個蔬菜樣本,其中三成樣本的殘餘農藥超標;五個樣本更含有非法農藥.這些被禁用的農藥中,很多都有懷疑致癌成份,會危害消費者的健康。這項調查,再一次暴露了政府部門監管不力、商人罔顧消費者利益的機會主義行為。
雖然所有入口及本地蔬菜,必須經過抽樣檢驗,以確保公眾衞生及安全。但含非法農藥的蔬菜,居然能夠公然在超級市場出售,負責抽驗農作物的漁護署,對此疏漏實難辭其咎;而食環署亦把關不力,輕易讓含農藥蔬菜過關,流入市面。可以說,負責食物安全把關的政府部門,監管出現巨大的漏洞。
出售含農藥的蔬菜,危害消費者健康,過去幾年,時有發生。二○○○年六月,一名長者食用了含「甲胺磷」的絲瓜中毒;○一年,香港仔一家三口,進食了含殘餘農藥的西蘭花,需送院急救;去年春,一度出現「毒菜心」事件,這些「毒菜心」事後驗出含高毒性的農藥滅多威,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見蔬菜入口和出售的衞生監管,明顯有不足之處。

可以說,超級市場如今已成為市民購買食品的主要地方,連超市都出售含殘餘農藥、帶致癌化學物質的不潔蔬菜,實在令公眾震驚。因為這些由大企業經營的超市,居然沒有重視消費者的權益,罔顧食品安全對消費者健康的影響,這就不能不引起公眾質疑,並且在消費者眼中亮起了警號。
據調查今次蔬菜食物安全的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出,香港兩大超級市場,其中一家只對葉菜進行農藥監控。在公布今次調查後,表示考慮將蔬菜的監控系統擴大;另一家超級市場則稱,每星期都會調查蔬果的品質,一旦發現問題,會終止含非法農藥蔬菜供應商的合約。
很明顯,要保障消費者的利益,最有效的方法,是將訊息透明化,讓消費者掌握貨品更多的真實訊息,以便作出選擇。超級市場既然對蔬菜作出品質監控,抽樣測試食品及蔬菜安全,政府便可以透過發牌條件,要求經營超市的企業,必須將每次對食品及蔬菜樣本測試結果公布,白紙黑字,避免超級市場利用「訊息不對稱」的相對優勢,隱藏消費訊息,損害到消費者的利益。只有當訊息透明,買賣雙方才可以在最公平的情況下進行交易。
如今超級市場既賣菜、賣魚又賣肉,不斷取代傳統街市的功能,在這種發展趨勢下,要求超市將食品安全的樣本測試結果公開,在網上發布或張貼在超市當眼之處,是保障消費者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訊息透明,沒有隱藏在陰暗地方,消費者的權益才得到最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