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洵瑜報道】在急症室求診高峯期,撞傷流血或肚痛病人均要忍痛等候數小時才獲治療,東區醫院試驗安排醫生在急症室分流站,快速評估病人是否需要立即照X光、縫針或直接入院,加快處理病人時間,令創傷病人等候及治療時間分別減少60%及40%,由登記至治療只要一小時便可出院。
須有足夠資深醫生
東區醫院急症室部門主管劉楚釗指出,試驗針對一些出現簡單而直接病痛的病人,若能即時經醫生評估及轉介接受初步治療,可減少病人痛楚,創傷流血的病人可減少日後出現併發症的機率,連帶其他病人的等候時間也可縮短。
負責有關安排的東區醫院急症室醫生蔡宇暉指,試驗計劃在○四年進行,為期一周,在急症室分流過程中,除分流護士外,並會由他本人去為病人作評估,「一啲好似斷骨、肚痛、撞親要縫針嘅病人,就要即刻處理轉去照X光、縫針同打止痛針,或者即刻轉上病房」。
試驗期間有一千三百多人求診,當中27%共三百五十多人需要醫生介入,主要是照X光,其次是需要注射的病人,當中10%個案分別直接入院或在直接處理後便可離開急症室。
醫生介入措施大大加快病人等候及完成治療時間,其中病人平均只須等候四分鐘,較以往四十七分鐘大幅減少,完成治療時間只須六十三分鐘,較以往要九十三分鐘快半小時,要照X光的病人也減少五成等候時間。
該院急症室每天約有三百八十名求診者,據統計一般有70%多都屬非緊急個案。該計劃毋須額外增添人手,但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深醫生才可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