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化」愈辯愈矇查查 - 陶傑

「邊緣化」愈辯愈矇查查 - 陶傑

香港邊緣化的論爭持續深化。中國總理溫家寶出訪之前為許仕仁激起的「邊緣化」之爭降溫,指香港擁有的金融和司法「優勢」,中國依然「不可取代」,因此香港經濟不會因大陸之發展而邊緣化。
溫家寶之言,令人增添困惑:第一,預言香港會被「邊緣化」者,不是陳日君,也不是劉慧卿,而是特府第二號人物許仕仁。
許某打滾官場三十年,一向深知慎言之道,而且歌劇文學、英語思維,為人平穩深沉,其對口腔舌部肌肉的理性自我控制能力,遠比所謂「行政會議」內一些帶有中國小農特徵慣噴口水指指點點的人員為高。
許某的「邊緣化論」,在特定的論壇刻意發表,也非在一般盆菜、酒會、剪綵儀式場合時遭到一干男女記者之「扑咪」之下的狂躁性回應,幕後必有中國政府的指使或默許,以宣達中方想法。堂堂政務司司長的言論,由中國總理來否定,此亦即殖民地時代,布政司霍德一句話,由唐寧街的戴卓爾夫人出面駁斥一樣,為香港開埠以來所無。

其次:許某警告香港之邊緣化,實是迎合特區親中主流意見。特區親中派八年來多有「揚中抑港」之論,凡有人強調香港有金融與司法等優勢者,即遭親中派指為「大香港心態」,叫香港人多反省,「放下大香港主義包袱」,多點與「內地」融合。「香港優勢論」與「大香港中心論」已劃成等號,因此香港的「邊緣化」,正是應該燒炮仗慶祝的大好事,現在又反過來,強調「香港優勢論」,那麼香港人應該如何自處,請溫家寶遊完南太平洋之後,心情悠閒之際再向香港人詳細說明,否則正如「深層矛盾論」一樣,曾蔭權說「溫總」指的是香港經濟,親中派一口咬定「溫總」指的是政治,並反指曾蔭權偽傳聖旨,是暗示溫家寶「不了解香港」,引起港人思想巨大混亂,難以統一。
其三:所謂金融優勢,亦即香港的金融制度奉行英式,所謂司法優勢,亦指香港的司法制度奉行英國普通法精神。
溫家寶對英國文化之讚賞推崇,與特區親中輿論的立場似大相逕庭。親中勢力一向認為:香港的司法制度沿用英式普通法,不顧中國國情,法官為「假髮黨」、「港英餘孽」的另一大本營,並認為香港的司法界「至今還沒有回歸」。此等言論,筆者有所剪存,任何人士有需要,重溫記憶,筆者可以奉寄一份影印資料。到底香港應該走一條甚麼路,是龍頭還是蛇尾,是中心還是邊緣,是鳳舞九天還是雞瘟三代,宜繼續討論一個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