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明天起程訪問美國,在訪美前夕,國務院於上周五公布,允許「合資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境外金融產品,包括股票。這項為人民幣「泄洪」的措施,是繼去年七月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並改同一籃子貨幣掛鈎後,另一項人民幣滙率制度調整的重要舉措,十分值得留意。
可以說,香港金融市場「望穿秋水」的所謂「北水南調」,北京終於拍板。按照證券界人士分析,這些內地資金即將陸續來港,可望刺激港股更上一層樓。但看深一層,今次國務院批准「合資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到境外買賣金融產品,其實是為人民幣升值減壓;也是人民幣滙率調整和制度改革的必走一步。只有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才不會對「北水南調」,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和幻想,造就巨大的香港金融泡沫。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會發表報告,指目前全球經濟失衡,大大增加了「突發性失序調整」(Suddendisorderlyadjustment)的風險,而經濟失衡,主要是美國的經常賬赤字不斷擴大,新興市場國家的經常賬,卻出現龐大順差、國際儲備急劇膨脹,此舉對全球貨幣和外滙市場,埋下巨大的波動風險。
過去十年,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經常賬目由一九九六年相對溫和的1,202億美元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1.5%),急增至○五年的8,049億(佔國內生產總值6.4%)。○五年度預算赤字創下4,270億美元新高,要靠海外國家購買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來挹注政府開支。目前,美國對外的淨債務已積累高達9.56萬億美元。若投資者對美元資產失去信心,大手拋售,美元便有一瀉如注的崩潰危險。
再從另一角度看,亞洲區國家對美國積累大量貿易盈餘,盈餘又轉化為外滙儲備。截至三月份,中國外滙儲備高達8,750.7億美元,日本為8,520.3億美元。這些龐大的外滙儲備,其中一部份用來購買美國債券,這些美元資金回流,又支撐了美元的價值,但這個失衡狀態有強烈的脆弱性。加州UCLA大學商學院SebastianEdwards教授,日前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經常賬赤字:漸進糾正或急速調整〉(TheUSCurrentAccountDeficit:GradualCorrectionorAbruptAdjustment)的文章指出,佔國內生產總值6.4%的經常賬赤字,已難以持續增長下去,反映布殊政府已很難將赤字問題蒙混過關。
去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2,016億美元,中國自然成為眾矢之的。看深一層,過去五年,中國經濟持續大幅增長,出口創滙能力增加,對進口的外滙需求相對減少,在供需此消彼長之下,人民幣升值壓力其實難以避免。人民銀行不想人民幣升值,惟有把外滙市場上全部超過外滙需求的額外外滙,收歸國家儲備,這樣一來,外滙儲備便急速膨脹。但外滙儲備大幅增加,意味人民幣的貨幣供應量也不斷增加,成為通脹溫床,而且更增加了管理龐大外滙儲備的操作風險。所以,為人民幣提供「泄洪」渠道,壓抑外滙儲備的升勢,並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人民幣滙率機制,參與糾正全球經濟失衡,為己為人,是必走的一步。
表面看,國務院落實QDII,既為人民幣升值減壓,減少龐大外滙儲備帶來的通脹壓力,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為香港金融市場提供入市資金。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經濟失衡的潛在風險和危機,足以打擊美元、人民幣、股市以至所有國際金融市場的神經,激起金融市場動盪。事實上,國際貨幣基金的警告,顯然不是無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