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精品食物市場常見歐陸式的大麵包切開發售,要哪一塊便拿到櫃枱秤秤,按重量計算價錢,不以為異,看到著名食譜作家ElizabethDavid的《EnglishBreadandYeastCookery》,才知道背後的一段有趣歷史故事。
原來遠在四百多年前,法國法例規定,每個向公眾發售的麵包必須符合法定的重量,若被發現不足秤,麵包師就得付出沉重的罰款。法律的原意是防範麵包店在這項主要糧食上欺騙公眾,但是事實上卻對麵包師十分不公平。無論麵包師在製作過程中多麼小心及老實地秤每一項材料,麵粉、鹽和水,多麼小心地在進烤爐前秤每一個麵包,務求符合重量,出爐的麵包都可能重量不同,這是因為在烤的過程中每個麵包蒸發掉的水份不同。當然,當時的麵包師並非科學家,他們只是覺得冤枉,無法解釋個清楚明白,而且勞苦大眾,人微言輕,自然改變不了政府的態度。直至1781年,「縮水麵包」的原理才得到充分的機會,透過科學的實驗得到證明。法國政府於是修改法例,除了小麵包之外,其餘的麵包得按重量而非按件作價出售,就像賣肉賣菜一樣。英文俗語有所謂涀aker掇dozen荂A一打是十二件,「麵包師的一打」則是十三件,可能這就是淵源:寧願多給顧客一個也不短了半個,因為不足秤是招重罰的罪名。
正宗法國長麵包的味道、不規則的孔眼、薄而香脆的皮等特點,一半是因為法國麵包師所用的國產麵粉含筋量較低,一半是因為烤製時烤爐在頭十多分鐘不斷噴出蒸氣,讓麵包表面保持濕潤,麵糰繼續發大,到最後十分鐘才烤成焦脆。這就是外國人無法複製法國麵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