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復活節假期,幸福的孩子,娛樂節目可能早已編排得密麻麻,不愁寂寞;然而,生於窮家的小朋友就只有羨慕份兒。蘋果日報慈善基金為讓弱勢家庭的孩童也能分享節日歡愉,特別透過「童夢成真」行動,安排送出多份復活節禮物,期望藉着這些小禮物,帶給小朋友點點驚喜及絲絲暖意。
個案一:
復活節有重生的意義,李昊賢同樣盼望他的父親李惠池可以復活。「我爸爸𠵱家住咗喺天,我唔知佢幾時先返嚟,我好想佢返嚟。」五歲半的賢仔一臉天真地說。賢仔表示很想念爸爸,因為爸爸很疼愛他。「爸爸以前成日買玩具畀我,好錫我。」惟自從李先生去年二月因肺癌去世後,這些情景已不復再。
喪父後的賢仔,與母親相依為命,他的生活及教育開支,獲社會福利署資助,惟鑑於其母為新來港人士,不符合申領綜援金資格,故兩母子現只能共用一份綜援金,在開飯亦有困難的情況下,賢仔根本不能期望媽媽會給他買玩具或有甚麼娛樂節目。
「平日除咗去公園,我都好少帶佢去其他地方,因為車費都好重皮。」賢仔母親無奈地說。記者日前為賢仔送上玩具車及糖果作為復活節禮物,小孩子高興得兩眼發光,一切不愉快事情,這一刻都已拋諸腦後。
個案二:
不少小朋友的復活節願望是擁有新玩具或品嚐復活節大餐,但君濠最想實現的,卻是一個似近還遠的願望:「我想喺香港返學讀書,同其他小朋友玩。」八歲的君濠父母因分別觸犯香港及內地法例被判刑,由於在內地無親無故,祖父母不忍孫兒冇人照顧,遂安排君濠持雙程證來港:「佢係我個孫,唔通留佢喺上邊等死?」
由於單程證尚未批出,君濠無法正式入學接受教育,為了讓孫兒將來更容易融入香港教育模式,兩老即使節衣縮食,也從每月微薄綜援金中抽出七百元,安排他到社區中心補習,「我想佢可以讀書,第時做個有用嘅人。」
懂事的君濠明白家中經濟困難,未有開口要求買玩具,家中玩具全由社工相贈,他知道努力讀書是報答爺爺嫲嫲的最佳方法,「我返學後,佢哋就唔使攞錢畀我去補習。」君濠見到記者送上機械人及糖果作復活節禮物,即時展露天真的笑容,更急不及待拆開禮物,暫時忘卻不幸。
個案三:
對恩恩而言,今年是第一個沒有父親陪伴的復活節。恩恩父親於去年聖誕節患感冒,服食自購成藥後,在家中突然猝死,令本來幸福的一家三口蒙上陰霾,母親阿玲惟有依靠綜援金過活。
阿玲說,乖巧的恩恩日前路過玩具店時問她,今年有否復活節禮物,令她甚難過。「老公好錫個女,年年復活節都買禮物買糖畀佢,我都好想代我老公買禮物,但我邊有閒錢。」
阿玲表示,恩恩思念父親時,便會憑畫寄意。而以往經常扭計的恩恩在父親去世後,也變得乖巧得多。趁此佳節,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向恩恩送上復活節禮物,恩恩收過後立即打開包裝紙,將兔仔公仔抱入懷中,久久不肯放下,可愛的恩恩答應記者,會好好照顧兔仔,晚晚抱着兔仔睡覺,猶如抱着父親一樣。
個案四:
丈夫於兩年多前因肺癌病殁後,作為單親媽媽的李國雄便要肩負獨自撫養兒子的責任。對於復活節這個西方節日,對李女士及兩歲半兒子金瑞來說,沒甚麼深厚意義,反而早前她趁清明節,安頓了兒子在親友家中後,獨自到骨灰龕拜祭亡夫,向泉下亡夫細訴近況。
李女士說,兩歲半的金瑞最愛吃朱古力及玩具車,對於蘋果日報慈善基金送來的復活節禮物愛不釋手,金瑞搶先拿起玩具車及朱古力蛋抱入懷中。雖然他怕陌生人,說話較平日少,不過當他拿起玩具車時,又不停笑着說:「車車,媽媽開!」
出生一個月便與父親辭別,年幼無知的金瑞,不懂父親為何物,只是在公園遇到鄰家小孩喊着叫爸爸時,他又跟着說爸爸,李女士看在眼裏,百感交集。
兒子今年九月入讀幼兒園,李女士希望趁兒子未入學前,偕同親友及兒子到內地作一日遊,度過復活節假期。
蘋果投訴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傳真:23702192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