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盧文烈報道】政府年初推出紡織及製衣業輸入外勞計劃,聲稱在紓緩廠家對勞工的需求之餘,可帶動本地職位增長。截至上月底已有多達二千名工人向政府登記,希望獲安排入職,但僱主對計劃的反應非常冷淡,政府至今只接獲一百五十個製衣及紡織業職位空缺,估計當中最多僅得半數、即七十多個空缺可供本地人應徵,反映業界嚴重出現人力供過於求情況。
僱主申請外勞反應冷淡
與此同時,成衣、文職及零售業職工總會在過去三個月,接獲八間製衣廠解僱工人的投訴,涉及五百多人。該會總幹事張麗霞質疑部份僱主裁員是為輸入外勞鋪路,同時擔心愈來愈多僱主轉往越南及柬埔寨等地生產,收縮香港業務。
勞工處年初推出配套輸入外勞計劃的紡織及製衣業人力發展計劃,容許本地廠商以「一拖一」(每聘請一名本地工人可聘請一名外勞)或「一拖四」形式輸入外勞,外勞名額五千個,政府一月底成立招聘及訓練中心,為本地工人進行測試、安排入職及培訓。
據政府上月向紡織及製衣業人力發展委員會提供的數字顯示,已有約二千名工人向中心登記,中心亦已為四百人測試技能。但據悉雖然登記者不少是半熟手或生手工人,但製衣業訓練局至今僅開辦了兩班、每班十六人的課程。
政府二月底接受廠家申請外勞,但反應冷淡,至今只接獲一百五十多個空缺,若以一拖一輸入外勞的比例計算,即只得一半空缺可供本地工人申請。
製衣同業協進會會長黎秀庭說,由於歐美對內地紡織品設定的配額限制減少,故部份廠商選擇留在內地生產,暫毋須引入外勞。本身是紡織及製衣業人力發展委員會委員的張麗霞呼籲政府將公務員制服留港製造,為香港工人開拓就業機會。
「等咗個幾月都冇工做」
「最初聽到政府話幫我哋登記,都唔知幾開心,通過測試重開心過中六合彩,點知等咗個幾月都冇工做,真係好失望。」五十四歲的馮意馨十多歲起投身製衣業,二十年前因要照顧家人而離職,上月初通過測試後原以為可以再展所長,但至今未有回音。勞工處稱,計劃只為廠家提供平台,讓他們因應市場情況而申請輸入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