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梅醫生
由於人口老化、醫療成本上漲、政府財困,醫療危機有隨時一觸即發之虞。為了解決問題,醫療融資與醫療保險就成為兩個最熱門的話題,但這種變相加稅的手段,無疑進一步迫使健康的人補貼有病的人,加重中產人士的負擔。難道全民皆保,健康就能獲得最佳的保障?醫療危機就會從此消失?
自港醫管局成立,統領了全港所有醫院,改善了從前落後擠迫的醫院環境,更大大地提升了醫療服務的水平。
先進的醫療科技與舒適的醫院設施,當然不是免費午餐,政府要包攬所有醫療開支,成本怎不節節上升?市民在詬病醫療政策之餘,有否看清楚,現今醫療服務質素之高,也是史無前例的呢。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可行的。但是,醫管局如今獨攬大權,壟斷全港醫院服務,官僚陋習叢生,各間政府醫院根本毋須競爭,反而是各據山頭,這又是市民之福嗎?種種的問題,已經在沙士一疫中浮現出來,醫療官僚的內部矛盾,在此亦暴露無遺。
由於有政府龐大的經濟支持,公營醫療的質素,得以不斷地提升,再加上收費低廉,公私營醫療失衡,自是必然的後果。香港人購買醫療健康保險的風氣相當普遍,私家醫院也是得助於此,才能承受政府醫院的衝擊。但是,在醫療保險的壟斷下,不少醫生為了不想失去病人,於是要迎合保險公司的指引,或選擇性地填上保險公司認可的病名,這種情況在行內屢見不鮮。
醫療集團是異形巨獸
近年來不斷地膨脹的醫療集團,亦是一頭逐漸失控的異形巨獸,他們正逐步地蠶食和扭曲傳統的私營市場。將來,市民或許再不能隨自己的喜好選擇醫生,而是由集團安排,看指定的醫生,吃指定的藥;而醫生就只能根據指示診症,填寫醫療報告,和替病人申請保險賠償。
任何官方或商營機構一旦出現壟斷的時候,官僚文化就會逐步取代人性的親和。行醫與求醫,乃最原始的人性接觸,醫生與病人之間,如果沒有最基本的信任,根本就不可能有效地溝通。冷冰冰的醫療硬件,永遠不能替代醫生溫柔親切的眼光與關懷,人始終都是血肉之軀,需要人心的安慰多於儀器的輔助。
投資在健康上更實際
保險公司,醫療集團,全部都是利用人在危病之中,最脆弱無助之時牟取金錢的商業機構。保險公司推銷的是一個美麗的構想,令人相信只要交付保費,就能買到一個龐大的經濟支援,好讓將來危疾無憂。誰知當你真的有需要索償之時,煩惱才逐漸浮現,這時醒覺已經太遲。
無可否認,在現代功利化的社會裏,保險是一種必須的產物,它的確保障了一部份不幸地遇上意外的人。當人人都自私自利,罔顧他人安危的時候,第三者保險便是市民唯一的保障。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依賴保險作為後盾,會否令鹵莽的人更加不負責任,無良商人更加有機可乘,無知市民則更加肆無忌憚地放任自己,以為病了也有保險照顧呢?
其實,最保險的做法,就是及早預防衰老,減少染病的機會。投資在自己的健康上,比購買任何一種保險都要實際。錢用在自己身上,比掌握在別人手中更有價值。擁有健康的體魄,你才能做生命真正的主人,當老病出現時,錢或許可以買來短暫的健康,卻不能換回失去的尊嚴,那麼,還要一筆巨額賠償來幹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