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蘋果批》討論過賽馬博彩投注額下跌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一般馬迷眼中,馬好像是難賭了,在「值博率不足」的情況下離開馬迷行列。馬迷人數不斷下滑,投注額亦無可避免下跌,歸根究柢所有問題,都是源於九十年代初所謂「提升馬匹質素」的好大喜功政策。
九十年代初,馬王「翠河」在國際頂級賽事中奪魁,令賽馬運動在非馬迷的主流社會中有新意義。自此之後馬會便傾盡全力,無所不用其極去推動香港馬匹的質素,希望透過贏得國際錦標,來證實馬會官僚的存在價值。
「千里馬可遇不可求」,馬會為了提升馬匹質素,便鼓勵馬主們不停換馬匹,希望香港馬壇可以再多出一兩匹世界級的頂尖馬王。不過,這個「換馬」政策縮短了馬匹平均的競賽生涯,亦因競賽生涯短了,可供馬迷參考的出賽紀錄也變得缺乏,令普通馬迷對馬匹質素的了解,不及那些可以近距離了解馬匹的「圍內人」。
「圍內人」不但知得多,而且亦知得更深,馬迷在資訊失衡的情況下(InformationAsymmetry),根本不可以像以前一樣單憑分析力,去洞悉有值博率的投注良機。所以若馬會認真希望對症下藥,去挽救每年下跌的投注額,就必須有勇氣去否定那不切實際的「換馬」政策,從根本上解決賽馬博彩活動失去吸引力的問題。
《蘋果批》認為要挽救投注額不斷下降的問題,就要針對性提高馬迷遇上具值博率馬匹的機會,及減低「圍內人」及馬迷對馬匹資料上的失衡。
第一,馬會讓馬匹有更長的競賽生涯,為馬迷創造足夠的出賽紀錄作參考,讓馬迷有機會靠他們的分析力去洞悉投注良機。具體執行上可以改變現行的馬匹退休機制,讓馬匹達到法定年齡或者被獸醫勒令停賽才退休,甚至考慮放寬讓表現不能達到某個競賽水平的「劣質」馬匹硬性退休的規定。馬會亦應該提高馬主養劣質馬的代價,調高低班賽事的獎金,令到馬主可更放膽用高成本去買新馬回港作賽。事實上,一個充斥「老弱殘兵」的賽馬匹群,可以帶來另一個良性副作用,就是減低每一個賽馬日可參賽馬匹的數目。參賽馬匹少了,馬迷便可以集中精神研究馬匹的機會,而不需要像現在每個賽馬日要花上大量時間,在欠缺資訊的情況下,從一百四十匹馬當中洞察投注良機。
第二,盡量避免沒有出賽紀錄的新馬跟舊馬一起競賽,減低「圍內人」比馬迷知得多的現象,減低普通馬迷被剝削機會,這即是經濟學中所謂的「尋租活動」。而為了提高馬匹質素的透明度,馬會應將每一場賽事,從多角度拍攝的片段給普通馬迷觀看。
第三,馬會應減低任何單一「圍內人」可近距離接觸馬匹的數目。馬主和練馬師已經有規定,限制了他們可近距離接觸馬匹數目,惟獨是所謂的「公司騎師」不在此限。事實上,「公司騎師制」的出現是為了保護缺乏競爭力的練馬師。所以馬會應重返以前的「主帥制」,不但可以提高練馬師的水平,亦消除騎師可接觸大量馬匹的不公平制度。
《蘋果批》衷心希望香港賽馬會能夠扭轉賽馬投注額不斷下跌的問題。若現在的情況未能改善,賽馬這項曾經代表香港最輝煌一面的活動,就會在不久將來被歷史畫上句號。
(拯救馬會投注額︰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