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市場緊盯着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周訪美對中資股的刺激之際,兩隻「本土生產」的股份──港交所(388)及地鐵(066)卻成為市場焦點,令投資者對本地企業欠缺增長前景的看法稍有改觀。
雖然上述兩公司的業務增長已直接或間接與內地發展有關,例如港交所受惠於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地鐵亦在內地參與地鐵業務發展,但不少香港市民及投資者對上述兩公司總帶點「香港情」,後者更因為與九鐵合併方案落實,令這間本土企業在香港的業務得到擴展,不必靜待內地業務未來的貢獻(這個貢獻仍需待三數年),因此,股價在復牌後即突破20元,對30多萬名地鐵股東而言,實在有點雀躍。
但另一方面,一般投資者對港交所股價急升則只能望門興歎,由於該股份已逐步上升至接近60元水平,加上每手2000股,入場費達10萬元以上,即使眼見該股份股價日創新高,但要決定投放資金吸納仍相當猶疑。
地鐵港交所繼續揸
事實上,由於地鐵與港交所在港掛牌上市的背景及形式不同,令兩公司目前的股東架構有頗大差異。港府於2000年將地鐵股份公開發售上市,並承諾首年將派送紅股予股東,分配結果最終亦給予所有申請人必獲一手地鐵股份,因此,一些向來並不參與股票買賣的市民亦成為地鐵股東,股東人數至今仍有30多萬名。相反,一些機構投資者則認為地鐵負債高,業務增長空間不多,大多不願作長線投資,因而早已沽貨套現,若撇除機會成本不談,一般投資者投資於地鐵料勝於大戶投資者(地鐵以每股9.83元招股,至今升幅逾一倍)。
港交所於2000年6月以介紹形式上市,當時聯交所會員按其持有會員牌數量而分配股份,因此,一般投資者並沒有直接參與,加上港交所始終與投資市場關係較大,其業績及股價表現受股票市場活動影響較明顯,一般投資者亦不熱衷買入該股份,因此,即使兩間均屬於「本土生產」公司,但股東架構各不相同。
港交所股價於去年12月中突破30元,隨着港股交投暢旺,以及多間大型國企今年來港上市,令股價升勢凌厲,以上周曾經升至接近60元的高位來說,在短短4個月已上升一倍,這亦觸發投資者對這隻股份的吸納興趣,但礙於入場費太高,一般投資者的參與性不大(目前已有聲音希望將該股份拆細,或將每手股數拆細)。
從這個股東架構及未來業務前景來看,筆者相信一些機構投資者對地鐵的投資前景將改觀,並將逐步吸納地鐵股份作投資,短期股價受制於22元水平,但長線仍有上升空間。反觀港交所,貨源仍集中於機構投資者身上,股價將續創新高,兩隻本土股均可繼續持有作投資。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
作者熊麗萍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