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濕的一天出發 - 梁建楓(香港管弦樂團第一副團長)

在潮濕的一天出發 - 梁建楓(香港管弦樂團第一副團長)

弦樂器的構造,無論在外表和結構上都是巧奪天工,四條弦拉力的強度更是超越人類極限,而如此大的壓力,卻由一片薄薄的琴馬和音箱裏一支小柱子平均分配於整個琴身,因此整個琴製造的每一分一毫,對音色都有着明顯的影響和變化。而另一樣對弦樂器的聲音有直接影響的,就是乾燥或潮濕的天氣。

記得很多人買琴都好像有一個共識,就是到歐美會找到聲音比較好的琴。其實這想法不完全對,最主要是歐美的天氣基本上都很乾燥,讓木製的弦樂器能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相反的像香港最近常常接近百分之九十多的濕度,無論多好的琴,聲音都像一隻流着鼻涕的病牛,當你想演奏輕巧和快捷的樂句時,它卻姍姍來遲,讓你覺得自己的機能如此的退步,技巧大打折扣。當你想做點音色的變化,它卻始終堅持一種納悶、笨拙及無精打采的嘮叨。
曾經有一位提琴大師教我一個小方法,能讓受潮的弦樂器能在瞬間內回復明亮的聲音,方法是用半碗的生米,在鍋裏炒熱,溫度是可以握在手上感覺熱而不燙,然後放入琴的音箱裏,四方八面、上上下下的來回輕晃,讓溫熱的生米快速地吸收裏面的濕氣。
方法雖然簡單,卻聽過不少的狀況,有的急功近利,把米炒到超熱,結果連琴都熱到爆裂、也有放太多的米,把音柱也推到了、更誇張的是有人習慣性的在炒東西前在鍋裏放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