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有妖 - 董橋

牡丹有妖 - 董橋

張大千那幅工筆花卉掛在我家掛了許多年了。畫上題七絕一首,跋語說「華山秋牡丹八九月敷花,彌漫山谷,絢爛如鋪錦,不減永嘉竹間水際也」。抗戰前夕去過陝西華山的前輩記者說,記憶中山上那些花比牡丹清麗,花瓣少些,色質粉些,大千詩中「芳心也怨繁華歇,故着殘粧向晚霞」當是此意:「何況這幅畫還是壬辰一九五二年的作品!」他換一副眼鏡再看清楚。「熟悉大風堂畫藝書藝的人常說收藏張大千要藏他五、六十年代去國時期的清貴筆墨;三、四十年代太媚,七、八十年代太浪!」
我從來不敢亂收牡丹,怕她穠艷,怕她佻薄,怕她富泰。十多年前台北紅豆小築的方老師說,古時候的竹木牙角雕刻牡丹總是比畫中牡丹好看,他家裏那件明代宣德年款的剔紅牡丹香盒是個明證,豪中養巧,玲瓏脫俗,多少人出多少錢他都不賣。「牡丹欺人,」他說,「刻劃太像則淺露,刻劃於像和不像之間才算高逸。永樂年間的雕漆比宣德年製的更老練更別緻,《帝京景物略》引了一句『宣款皆永器也』,莫非寒齋這件是永樂?」我找了好幾年才找到一件跟方老師那件相似的明代牡丹雕漆香盒,不是剔紅是剔彩,揣在懷裏幾乎聞得到官辦果園廠的漆香!

方老師帶過我到台北故宮博物院看永樂那件剔紅牡丹香盒,他說那確是明代果園廠典型的名器,漆朱嚴守官定規格,施漆起碼施了三十六遍。他要我留意香盒裏乾隆御題詩的末兩句:「細鍼鐫永樂,誰與護而呵」,翌日還要我讀潛齋索予明的《桼園偶摭》。喜好文玩,集藏文玩,喜的是歲月的風華,集的是敻古的知識,好玩極了。乾隆皇帝那十個字影射了明代宮廷一段秘辛,故意歌頌永樂剔紅牡丹香盒終於流傳下來是神靈呵護之功。
康熙禮部侍郎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裏的幾句話是關鍵:「宣德時,廠器終不逮前,工屢被罪,因私購內藏盤盒,磨去永樂鍼書細款,刀刻宣德大字,濃金填掩之」。經過永樂風雅鼎盛了二十一年,宣德那短短十個寒暑的創造力也許不那麼暢旺了,果園廠人才凋謝,老漆工老了死了,新漆工技藝參差,宣宗皇帝瞧不上他們做出來的廠器,師傅挨駡挨多了,只好私購大內舊藏的永樂盤盒,磨掉永樂鍼書細款,刻上宣德年製的大字,再填上濃濃的泥金遮掩舊款痕迹上呈交差。方老師說:「索先生說得對,明朝宦官濫權,欺君罔上,大內財物隨便他們營私舞弊,漆工鑽空子花錢讓他們監守自盜,前代良工精品於是都偷出來賣給漆工換一碗果園廠的飯吃!」

聽說台北故宮一件剔紅秋葵大盤也是換了「宣款」的「永器」,我們那天轉了一圈找不到,方老師只好查出一本《故宮文物月刊》讓我看照片。走出外雙溪博物院大門,方老師的朋友夏先生的車子早停在斜坡下的馬路邊等我們。我們到夏先生的辦公室喝茶聊天。夏先生是鑑賞家,他感嘆古董雕漆都讓歐美市場炒貴了:「你碰機緣買得到幾件萬曆和雍乾的剔紅該算有福了!」他說。一晃十多年,我這件剔彩牡丹香盒剔工「藏鋒清楚,隱起圓滑」,跟明代漆藝大師黃成《髹飾錄》裏說的一樣,每一片花瓣都露出剔彩分層漆髹的黃色、綠色和黑色漆光,纖巧工整,靈動有致,底邊還配上一圈連環靈芝剔紅花紋,直徑六厘米半的漆盒於是藏滿了五百年清貴的滄桑!
袁子才寫〈水定庵牡丹〉說汪易堂訪友路過水定庵,庵中牡丹盛開,花大如斗,庵僧告戒他「勿折花,花有妖,能為禍」!汪易堂不聽,偏偏伸手摘牡丹,牡丹左右旋轉,堅如牛筋,試摘幾次摘不下,拿出佩刀割也割不斷,拇指反而中刀流血。他情急大怒,用袍袖匆匆裹傷,從根部下刀割斷一枝牡丹,回家養在花瓶裏誇耀一番:「我今日獲花妖矣!」他隨即出門買藥醫手傷,走了幾步細細查看,刀痕不見了,袍袖上也乾乾淨淨毫無血迹!我傾囊買下這件剔彩牡丹香盒那天心中真有刀傷淌血之痛,回家燈下細看越看越滿意,傷口霍然平復,血迹霍然消失:牡丹有妖說的一定不光是水定庵的牡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