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好像叫大減價為「大割引」。英文叫BigSale。只有奉行商品文化的資本主義社會才流行這玩意。貨暢其流。若商品滯銷,工人失業,資方血本無歸,因此以大減價來促銷。美國和日本的經濟,領導全球,有關大減價的種種策略,均有深入研究。我在美國前後住了二十多年,每個星期天都有看《紐約時報》的習慣。買來的報紙,跟自己興趣生活無關的版面,隨手就丟在廢紙回收箱。其中即買即棄的多是廣告。人在中西部大學小城,看到紐約繁華世界花花綠綠的廣告,關山難越,看了動心也徒然。閒讀廣告文字多年,積下了一些心得,今記數端,以見商人促銷手法之「全球化」。
什麼商品要搶先割價傾銷?你猜對了,婦女衣飾。因此溽暑未消你已看到小姐太太的秋冬裝上市。夏天的衫裙,復活節還賣不出去,一下子就「明日黃花」,只好逐步降價銷售。百貨公司的季節大減價,非因管理層樂善好施,實有「因時制宜」的需要。
需要降價促銷的貨物,林林總總,的確不能盡錄。消費者看到廣告,心中自有疑惑:出了什麼問題?問題當然有的,譬如說有效日期快滿的傷風感冒藥或維他命。新引進的紅酒存貨過多。暢銷過一個時期已不再流行的讀物。書店減價,狠起心來,讀書人看到難免「物傷其類」,因為售價是salebythepound,以重量計算價錢。文字之不值錢,以此推銷法表現得最徹底。
看了《紐約時報》廣告多年,除時裝外,特級名牌倒少見「割引」促銷的。有些產品,價不能割,但可以別的名堂作招徠,如贈送禮物。真正做到鐵價不二的是「長生店」(funeraryhome)。人的大限,不能自己控制時間,因此無所謂淡季旺季。長生店老闆亦因此把自己的生意看作「特級名牌」。
用廣東話說,大減價的功能是讓賣家買家各有「着數」。商家以廣告作招徠,是歡迎你來搵着數。你的着數其實也是他的着數。大割引鼓勵捷足先登,等於間接培養處處搵着數的人的虛榮心。買同樣的東西,我付的代價比你低,可見我比你「叻」,做人比你成功。大減價背後隱藏着這種競爭哲學,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