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學士的疑惑

副學士的疑惑

吳大琪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前一陣子,副學士又成為一個教育討論題目。主要問題是:副學士到底在我們教育制度底下扮演一個甚麼角色?它是正規教育一部份嗎?如果是,它的出路為何?為甚麼政府不大力津貼?如果不是,它到底是甚麼?它是否只是政府一個(暫時)解決青少年就業問題的工具?
我想,以上的疑惑,反映了在教育政策上,政府在未取得社會共識下以行政手段強行推行一個大規模改革所產生的問題。

以行政手段強推教育改革

對大學來說,副學士的角色,是相當明確的,它類似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的社區學院,提供的是一個正規大學以外的學生出路。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多方面人才,才能正常運作。大學並不能培養所有這些不同的人才。社區和工業學院,正補充了大學的不足,在一些不需要在學術上太「精」或「專」的項目上,提供課程給一些不適應正規學術訓練的學生,讓他們有出路。
一些學術科目上成熟較慢的學生(一般情況下是少數)也可經由社區學院進入大學。這是西方社會接受的「社區學院」概念。也是香港政府提出副學士學位的原意。

誰願被標籤為次等學生

從理論上看,社區學院,的確是一個有助香港社會的產物。香港正規大學能吸取的學生人數,只佔適齡學生大概百分之二十。其他學生,也需要有中學以上的訓練,才能在現代社會立足。要大規模增加大學學位,社會大概承受不起這樣的投資,同時也缺乏足夠職位去吸納這麼多的「正規」大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基於外國成功經驗,副學士應是一個好的社會投資。
不過我想很多香港家長在看了以上的描述後,大概都會搖頭,他們不願把孩子送入「副學士」課程,因為副學士的定位是一個補充大學不足的「次一等」出路。誰願意被標籤為「次等學生」呢?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教育理想和市場力量(家長和學生意願)不相容的實際例子。在這情況下,香港政府做的,是以行政力量對抗市場力量,強行上馬,希望這「正確」的政策會慢慢為家長和學生接受。不過,由於不願意大規模投入資源,香港政府引進商業力量來開設副學士學位,要求副學士提供者以「自負盈虧」辦法來維持「副學士」課程。這是香港「副學士」課程和外國「社區大學」一個最大的不同。

為吸引學生降低教學水平

在缺乏公共資源的情況下,「副學士」的教學水平,本來已難以和正規大學相比。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副學士」課程只能降低教學水平,同時又向學生強調「副學士」是另一個進大學途徑。在這情況下,「副學士」學位的質素,更難得到保證。大學在看到現時「副學士」的水平後,更猶豫是否應收取副學士學生,這又加深了家長和學生對副學士前途的懷疑。這正是現時看到的情況。所以,香港政府現時正重新審核設計它的「副學士」政策,希望它能成功。
問題是,在習慣以行政力量強行解決問題的背景下,它能制訂及成功推行一個符合現實情況的政策嗎?我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