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楊 時事評論員
法國學生和工人的示威浪潮,以政府退讓,撤回備受爭議的「首次僱傭法案」而告一段落。表面看來,學生和工會贏了一仗,政府又輸一仗。十多年來,法國政府不論是提出大學改制、學校改革、最低工資方案還是退休保障改革,幾乎無一不是在一片反對和抗議聲中被迫擱置或收回,這次推出的法案也是同一命運,再遭逢滑鐵盧。不過,除了誰勝誰負之外,這次浪潮還凸顯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就是我們的社會怎樣看今日的年輕一代,而年輕人將來又能否接班。
這裏先說一個小故事:兩年前,一位在巴黎經營畫廊的法國朋友過港,相約面談了一點生意經。她說自己基本上是「個體戶」,畫廊獨自經營,要安排展覽或活動時就找兼職的幫工。她說請不起長工,即使請得起也寧可找幫工,因為幫工既便宜,而且要多少有多少。和她一樣,不少僱主也是找兼職的幫工,而很多年輕人也比較願意打這種零工。最後,她說自己的生意是賣畫,她不相信年輕僱員有這個本事。
年輕人常存懷疑不信任
賣畫是比較特殊的行業,也許其他行業的情況不同,僱主可以比較信任年輕人。可是,往來的朋友,不論是本地還是外國的,聽他們提到現今的年輕人,經常有種種負面的評價,言詞間常帶着懷疑和不信任的意味。
這次法國政府撤回的法案,內容是准許員工人數在二十名以上的企業與未滿二十六歲的青年簽訂「首次僱傭合約」,試用兩年內毋須理由可予解僱。在法國,十八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政府提出這個法案,原意據說是鼓勵僱主增加聘用年輕人,但年輕人(主要是學生)則認為法案使他們的職位失去保障。
以年齡劃線帶歧視成份
法國年輕人失業率高,原因很多,也很複雜。勞工法例太繁瑣,給勞工種種保障,令僱主很難解僱員工,只是極為次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經濟形態早已改變。由於科技替代了部份人力,經濟全球化又把多類工種移往工資較低的地區,種種原因使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遠遠低於供應,工作職位的數量低於適齡的就業人口。與此同時,現在年輕一代很多人對被認為低下的工種不感興趣或不願接受。再下來是年輕人大多是在豐裕的環境中長大,自小比較受驕縱,令一些僱主對他們存有戒心。
現時歐美國家顯然都已出現了這種社會經濟情況,法國則來得比較嚴重。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青年失業問題,並不是訂立三幾個青年就業法所能解決的。方便僱主解僱年輕人不一定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年齡劃線的做法也帶有歧視成份。給年輕一代提供更多的學校教育,也只是把問題延緩而已。法國政府提出以二十六歲劃線的法案,明顯是因為大量二十六歲以下的青年仍然在學,政府給學生各種津貼和優惠。
香港社會對青年也擔心
我們的社會怎樣看年輕一代,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美國已有人對年輕人問題作研究,並著書立說,論述下一代能否接班。香港大概還未演進到歐美那種社會經濟狀況,但聽從事小、中、大學教育的朋友談到他們所面對的下一代,總是聽到抱怨和擔憂。法國這次由青年就業法觸發的示威抗議浪潮,對香港也是一個警號。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也不應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