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胡錦濤即將訪美,雙方將就貿易平衡、人民幣升值、台灣和西藏的地位、人權及知識產權等問題展開辯論,會談亦會觸及中國在北韓核問題中的角色,及其與日本的緊張關係。雙方甚至對胡此次訪美之行是否「國事訪問」仍存爭議。
奧維爾.謝爾(OrvilleSchell) 中國問題專家、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新聞學院院長
ProjectSyndicate2006www.project-syndicate.org
有關報道將充斥報刊的頭條,但相比起來,全球氣候暖化這個不在議程上的問題看來重要得多。這是一個遺憾。長遠而言,正如英國首相貝理雅所說,「氣候變化比其他問題更重要」,而「沒有中國、美國和印度的參與」,這問題將不可能達成任何協定。
氣候變化問題已迫在眉睫,只有極端分子才會質疑用量趨多的碳素燃料,是導致氣候暖化的罪魁禍首。英國南極調查局最近的評估顯示,自七十年代以來,南極的溫度上升了三點六度,速度比研究人員認知的要快得多。同樣,據《科學》雜誌報道,新的研究表示,海水上漲速度或比設想的要迅猛得多。
中國漸變生態廢墟
雖然中美是兩大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的排放量更居世界之首,但雙方都沒有簽署京都協議書。協議書要求參與國降低碳排放量,目標是二○○八至一二年的排放量與九○年相比,減少百分之五。由於中國和美國置身事外,這個問題很可能在得到改善前就惡化得一塌糊塗。
氣候變化的危險日增,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急速發展。該國七成六的能源需求依靠燒煤,預計到二○一○年燒煤量將達二十六億噸。此外,汽車生產量從二○○○年到二○○五年,由六十四萬輛飆升至三百一十萬輛,預計將以百分之八十的年增長率持續增加。九三年前,中國毋須進口石油,但現在每年消耗的石油愈來愈多,電力消耗預計到二○二五年將增加一倍。這些情況將有可能發生:中國七成半的河流不能飲用;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有七個在中國;在北京或上海,人們甚至經常連續數周看不到太陽。中國正漸漸變成生態廢墟。
地方政府拒絕執行
與布殊政府漠不關心的態度不同,胡錦濤已開始表明立場,確立環保政策。這裏有一個矛盾。在中國,中央政府一心要制訂國家環保準則,地方政府卻往往拒絕執行。在美國,聯邦政府在制訂環保準則上一直軟弱無力,甚至不進反退,而州政府,例如加州,卻態度積極,以更高的標準走在前方。
當美國副總統切尼詆毀能源節約理念時,中國已制訂了一個新的五年計劃,承諾將削減五分一的能源消耗量、十分一的工業污染、三分一的工業用水消耗。對耗油量大汽車的徵稅已增加了百分之十二,同時降低小排量汽車的徵稅。此外,對估計每年消耗二百萬立方米木材的木製地板和木製筷子,徵收百分之五的稅收。
必須透過多國合作
由於胡錦濤和布殊都擔心減少碳排放量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所以兩人互為對方的遮羞布,為自己沒有盡國際努力和承擔全球領導責任尋找藉口。胡錦濤已經意識到環境惡化帶來的威脅,他的下一個挑戰,就是要將中國新的意識和勇氣體現到外交政策上,這恰恰是美國沒有做到的。
如果中國這個新的世界工業中心將經濟利益放到控制碳排放之上,忽視其他國家對這問題的努力,將會非常可惜。只有透過多國合作控制碳排放量,我們才可以繼續在地球生活。實際上,這種新的需求將產生新的研究、發展、製造和貿易價值,任何一個參與其中的政府都將會發現本國的經濟可持續增長。
如果中美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成果可能不僅是更宜人的氣候和更美好的中美關係,還會為兩國創造新的經濟成份。如果氣候變化在胡訪美的議程表上,那麼不論此次是否「國事訪問」,都將會產生重大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