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下周訪美。對中美雙方來說,這次訪問都不是要解決任何實質問題,也不是雙方在貿易、台灣、人權、核擴散等問題上要加深了解,而是要合演一場戲。
這場戲演給美國公眾看,也演給中共領導層的幹部看。因此,胡錦濤與布殊談話的實質並不重要,訪問的形式則至為重要。
去年底才卸任的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主管葛林(MichaelGreen),曾參與籌備去年九月間胡錦濤訪美事宜。他表示,從許多方面來說,中國國家主席訪美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名稱和儀式。訪問前,中美雙方人員百分之八十的磋商內容都集中在名稱和儀式上。去年九月的訪問,中方堅持是一次「國事訪問」(StateVisit),美國一直不承諾是「國事訪問」,並強調,是不是「國事訪問」,抑或是「官式訪問」、「工作訪問」,這些名稱並不重要,這只是單純的「訪問」(Visit)。然而中方卻認為是不是「國事訪問」十分重要。
布殊原打算接待胡錦濤到度假的大衞營,或布殊老家德州牧場,作深入的促膝長談。但中方婉拒,而堅持要「國事訪問」。
所謂「國事訪問」,就是在白宮南草坪接受二十一響禮砲致敬,住在官方專設的布萊爾賓館,舉行盛大的國宴。至於元首會談,只是一小時。
由於美國去年堅持不肯採取「國事訪問」的方式接待胡錦濤,於是中方就藉口考慮美國總統要處理颶風災害,而延後「國事訪問」,改為胡在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與布殊會晤。
胡的正式訪美,於是推延到本月十八日。到現在為止,中方仍稱這是「國事訪問」,但美方仍矢口不提是「國事訪問」。
雙方對這個最難處理的問題,最終達成了雖不同意但可以接受的共識。這共識就是美方不反對中方說是「國事訪問」,但是美方就不提。至於儀式,除了國宴之外,就全照「國事訪問」的儀式,代替晚上「國宴」的,是一次「正式的午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說,對所有國家來說,外交禮儀和外在表現都是重要的,中美關於訪問名稱的歧見,暗示着雙方更深層的嫌隙,布殊總統「可能不希望中國人太得意了」,「而胡主席也可能不希望讓美國總統輕視他、輕視中國」。
美國表面上說,布殊總統不喜歡繁文縟節,但事實上是不想在美國普遍存在反對中國共產政權的意識形態下,對中國太「尊重」。而中國方面,在民族自尊兼自卑的全民心態之下,領導人一向憑對外的表現來鞏固內部對他的支持。尤其是,若胡錦濤在美國所受的待遇,低於江澤民一九九七年的訪美,各級幹部就難免有許多議論,他的地位也就受到一點搖動了。
中國政治文化精義,其一是「外轉內處理」,其二是形式重於實質。胡訪美可為例證。
逢周一、二、四、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