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民主選舉會導致福利主義,是膚淺的觀點,沒有依據。可是,過去二十多年來有關民主選舉的辯論中,總有人提出這個觀點,我們只能不厭其煩地回應。
其實甚麼是福利主義,很多論者都不甚了了,只不過人云亦云。在現代社會,尤其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沒有一個政府不為其人民提供一定程度的社會保障和服務,是否福利主義,恐怕再無明確界線,只有在一個持續光譜上不同水平的社會保障和服務。香港市民享有的社會保障和服務不算多,但也不失禮。例如香港的基本醫療服務,便遠勝醫療開支龐大的美國。
歷史演進自然結果
資本主義社會在過去百多年間,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消弭社會矛盾和保證勞動人口的質素,社會保障和服務不斷發展,既回應了人民的訴求,亦是資本主義歷史演進的自然結果,根本不是福利主義。
至於高福利是否一定就不利資本主義發展,其實亦沒有證據。自九十年代起,美國式的資本主義領導世界潮流,於是歐洲和日本那種較重視社會和諧的資本主義便受到貶抑。但曾幾何時,在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日本和德國的生產力增長凌駕美國之上,其經濟模式令美國企業趨之若鶩。不同社會的興衰是歷史的循環。如果一定要走美國式資本主義的路才能富強,那些大力批判福利主義的人應該勸勸祖國領導人放棄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人民的快樂,亦不能單靠經濟數字來衡量。美國經濟固然強大,但其貧窮人口比例高於不少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其嬰兒夭折率和人口壽命亦落後於人。
立論對選舉有誤解
北歐國家被認為享高福利水平。有些膚淺的自由主義者會嘲笑北歐國家抽稅高、政府開支大、福利多、經濟缺乏活力。其實這些國家社會安定、生活質素高、人民安居樂業。如果香港能發展到北歐國家的水平,真的要大事慶祝。
以福利主義來攻擊民主選舉的人未能為福利主義下準確定義,亦只是想當然地認為福利有害.就此而論,他們對民主選舉的攻擊已沒有意義。這立論還涉及對選舉的誤解及對人民的不信任。有關立論的基礎假設是:多數人民都希望擴大政府開支、增加福利。如果一人一票,政府就惟有推行這些政策。
若這假設成立,任何尊重人民意願的政府,不論是否民選產生,亦只能推行同樣的政策。曾蔭權政府強調施政會以民意為依歸;以上述立論推論,曾蔭權政府一樣會走上擴大政府開支、增加福利的道路。
社會愈自由愈多元
愈自由開放的社會愈多元化,民主政治讓不同政策競爭,而在自由和多元化社會,正常狀態是,政治主張極端的人屬少數,多數人結聚在中間地帶。相對於不民主的社會,民選政府推行極端政策的可能性較低。要講福利主義,毛澤東年代的中共就最努力搞大平等的福利,這又豈是民主選舉所造成的?
香港有些人推崇所謂新保守主義觀點,可惜他們與美國的新保守主義者差遠了。後者過去幾十年艱苦經營,贏得多數人民的支持成為政壇的多數力量,可見人民不一定支持所謂福利主義。
反對福利主義的人應對人民有信心,並要通過努力贏得人民的支持。否則一天香港實行民主選舉,他們又沒有辯論公共政策的能力,恐怕福利主義真的會成為政壇的多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