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海內外有意見認為,目前並非胡錦濤訪美的最佳時機,因為美國政府、國會及美國傳媒,近日都出現一股「反華思潮」,想趁胡錦濤訪美時,對他全面圍攻,迫中國在人民幣滙率、知識產權、人權及宗教自由等領域讓步。
個多月來,美國的傳媒和政客,確實發表了大量不滿中國的言論:國會指摘中國對美國進行不公平貿易,準備推出迫人民幣升值的法案。輿論不滿中國政府打壓網絡異見者,而以副總理吳儀為首的中國採購團,與美國公司簽訂逾一百五十億美元合約,美國傳媒卻批評這是「支票外交」。因此,中國的反美人士認為,美國正在傾全國之力,借胡錦濤訪美之機向中國施壓,激化中美之間的矛盾,胡錦濤此時訪美,危機四伏,無異於把自己的頭送上門給美國人砍。是這樣嗎?
事實絕非如此,所謂美國趁機向中國施壓、胡錦濤此行將激化中美矛盾,全是無稽之談。遠的不說,過去十多年,北京領導人,無論是前任的江澤民、朱鎔基,還是現任的溫家寶,到美國訪問之前,美國傳媒和國會,哪次不是充斥着「反華」聲音?美國政府又有哪次不是把貿易赤字說成天大的難題?
討價還價一部份
所有這些問題和美方的批評,加上北京的反駁及採購美國貨的定單,都是雙方為提高中美峯會的談判叫價,只是討價還價過程的一部份而已。中美關係十多年來跌跌宕宕,被「激化」的矛盾絕不比今天少,不也走到現在這一步嗎?
而且,無論去年、今年,還是明年,只要胡錦濤訪美,這些「噪音」就會如影隨形,難道要胡錦濤永遠不到美國訪問,也不要美國總統來華訪問嗎?美國之所以會在中國領導人來訪前出現「反華潮」,是出於國內政治的需要。美國政客一方面要向選民表明,已竭盡所能向中方施壓,要求中國採取措施減少貿易逆差;另方面,美國政府平時在談判桌上很難迫中國讓步,只好在北京領導人來訪、中方渴望營造有利氣氛取得「完美」成果的大好機會,向中方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
政客的例行表演
這是外交中常見的現象,中國領導人訪問其他國家時,也會出現同樣的討價還價現象。歐盟、俄羅斯,甚至柬埔寨、蒙古等國家,都會在中國領導人到訪前,提出自己關心的議題和要求,作為談判籌碼。分別在於,很多國家只會秘而不宣,不把雙方的分歧公開,而且,美國的國力比這些國家更強,更有能力向中國施壓,設定有利自己的議題。
在中美峯會之後,如果沒有國會選舉或其他突發事件破壞中美關係,美國的「反華噪音」自然會偃旗息鼓,被「激化的矛盾」也會很快銷聲匿迹。所以,現在美國的「反華噪音」,只是政客的例行表演,不會對中美關係造成實質影響。只要胡錦濤表現得體,現在反而是他訪美的大好時機。
可藉此鞏固地位
第一,美國國會年底會舉行中期選舉。過去幾年,美國流失大量的製造業職位,中國則成了美國失業問題的替罪羊,而愈接近投票日,批評中國的聲浪便會愈高漲,若果胡錦濤屆時才訪美,勢必成為眾矢之的。
第二,中共後年將舉行十七大,屆時最高層將進行大換血。胡錦濤目前極需提升黨內外的聲望、威信,令他可以強勢的主導十七大的人事布局,並在餘下的五年總書記任期更得心應手施展政治抱負,而一次成功的美國之行,對他鞏固地位一定大有裨益。
第三,中美之間的貿赤已達到破紀錄的二千億美元,若不及時採取措施阻止其升勢,雪球愈滾愈大後,很可能會破壞中美的關係。胡錦濤現在訪美,向美國公眾作出合理的解釋,很有必要,也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胡錦濤此時不訪美,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