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成交大後市未必好

理財智慧:成交大後市未必好

港股成交增大,除了外來資金因素之外,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來自衍生工具方面的對沖活動。
香港現時的窩輪市場已是世界排名第一,每天成交平均也有50-60億以上,那麼要對沖這些衍生工具,便要買賣衍生工具的相關資產,亦即是股票或期貨。
恒生指數期貨的未平倉合約長期處於10萬張上下,而這些合約亦增加了正股市場的買賣活動,使到股市成交持續增長,而恒生指數期權合約亦會帶動恒生指數成份股的交投。

結構產品助長交投

近年才興起的結構性產品,特別是股票掛鈎票據,也大大提升了股票的交投量。因為發行商要持有股票的相關倉位(無論是好倉抑或淡倉),才能有效對沖衍生工具的發行,所以結構性產品、期貨、期權、窩輪,以及一些場外衍生工具,也會因對沖活動或套戥活動而影響股市的成交。衍生工具交投愈活躍,那麼在股市的正股交投亦會水漲船高。
通常以期權類衍生產品,特別是窩輪及期權而言,會有行使價的設定。如果相關資產價格升穿或者跌破行使價,相關對沖活動便會比較頻繁,因而直接影響相關股份在股市之上的交投。
因此,股市成交金額增大,未必一定完全是由外來資金所帶動,也有可能是這些衍生工具背後的對沖活動或者是套戥活動所引致。故此投資者在分析後市之時,還要考慮衍生工具交投這項因素,否則便很容易墮入這個技術分析的陷阱,誤以為股市成交激增而股市亦上升,代表後市肯定向好。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