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在東莞舉行了兩天的「路向營」。
許仕仁和林瑞麟也賞臉參加。會後民建聯主席馬力總結這次路向營的成果,是與政府建立「更緊密合作關係」,並以「積極監察、加強合作」八個字作為未來民建聯與政府關係的指導思想。
實際上,自民建聯建黨以來,它的路向是最清楚的,根本不用探討,簡單一句話可以概括,就是「緊跟中央」。中央要挺董,它就挺董;中央高層換了班要倒董了,它就跟着倒董;中央說「不給二十三條立法,回歸還有甚麼意義?」民建聯就跟着呼喊「沒有國,哪有家」;中央不希望七一有太多人參加遊行,民建聯就說去遊行是羊群心理;中央釋法反○七、○八年普選,民建聯也就把黨綱中定下的○七、○八雙普選一筆勾銷。
自由黨要做聰明人,有時在路向上還會有點搖擺,在市民意向與中央意向之間猶豫,比如○三年七一遊行後,黨主席田北俊就上京摸底,然後決定在行政會議上轉態,雖當了市民的「英雄」,也得罪了董政權與中央。在這方面,民建聯就毫不猶豫,反正摸清了中央的意向,就照辦可也。
泛民主派雖然民主的理念清晰,但路向也常有猶豫,比如近日公民黨成立,就在要不要強調「平反」六四的議題上擺動。理念上他們咸認為應該「要」,策略上就決定不寫進黨綱。此外,在曾蔭權提出政改方案時,泛民主派內部也有支持還是反對的不同聲音。然而,這些路向上的問題,民建聯是沒有的。民建聯一貫路向清晰,緊跟中央就對了。
然而,麻煩的是,中央對香港的政策卻是「五時花,六時變」。實際上中央治國的政策也是常因人事更迭而有變。於是,民建聯過去給人的印象就是「說變就變,其快如電,眼睛一霎,老母雞變鴨」。在香港自由媒體的報道下,善變的名聲,實在不好。怎麼辦呢?於是就要舉辦路向營。路向營的主旨不在於尋求路向,因為緊跟中央這一路向是不可更改的。要談的是如何包裝這個路向。
路向的包裝概括為與香港特區政府的關係上。馬力認為,吸取以往跟董建華政府「有辱無榮」的經驗後,未來與政府的關係,會堅持「有理、有利、有節」,不會盲目支持。他把過去在市民中造成的不良名聲,歸結為「攬住阿董,有辱無榮」。
說民建聯的「有辱無榮」,是「攬住阿董」所致,大約可算特區政府自九七年成立以來最大的冤案。事實是阿董「攬住民建聯」,才導致阿董「有辱無榮」。民建聯今天還是很有「榮」,而阿董就只有「辱」了。民建聯今天還能夠恬不知恥地大講「攬住阿董」之「辱」;而阿董則有苦自己知,說不得過去七年「攬住民建聯」之「辱」矣。
至於「有理、有利、有節」,這本是毛澤東用來對敵鬥爭的策略。民建聯是把特區政府當敵人,還是觀念上仍未跳出毛澤東思想的框框?
逢周一、二、四、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