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三年前沙士爆發,醫護人員斷症開藥,猶如瞎子摸象。當年香港中文大學在爆發高峯期,製作「抗毒補肺湯」,派發給在醫院高危區工作的醫護人員,結果逾千名服用者無人感染,令中藥在疫症中「吐氣揚眉」。今時今日「抗毒補肺湯」已易名為「抗感靈」,正式納入部份老人院的流感預防計劃,一旦禽流感爆發,亦會大派用場。
利巴韋林、抗生素、類固醇、康復者血清及免疫球蛋白,是當年醫院對抗沙士的法寶,部份病人康復後卻出現嚴重後遺症,不少人至今仍因骨枯及氣喘而未能重回工作崗位。當時中大熟悉中醫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講座教授梁秉中,突破常規地結合了兩個溫病經典方「桑菊飲」及「玉屏風散」,加上抗病毒成份大青葉及黃芩,交由本地中藥廠製成顆粒,製成補肺湯,免費派給四千名醫護人員,用熱水溶解服用。
增淋巴免疫力
中大中醫中藥臨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林偉基教授指,當年飲用湯包的醫護無一染病,而沒服用者有0.4%受感染,三十七名曾服用補肺湯的實驗室人員驗血結果顯示,體內負責免疫力的T淋巴細胞上升。
三年後的今天,沙士似乎遠去,但禽流感全球爆發的危機卻不斷增加。林偉基表示,該校正進行研究,優化「抗感靈」配方,篩選其中的抗病毒成份。去年流感高峯期開始,更在老人院內派發藥包,供院友選服。而中大將進一步招募三百人進行研究,了解抗感靈治療禽流感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