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馬計劃公眾無從討論

添馬計劃公眾無從討論

方蘇 資深傳媒工作者

最近,由於香港國際電影節使用添馬地段舉行露天觀影會,意外地引來一篇由政府高官撰寫及投交各報刊登的文章。
國際電影節為了宣傳今年的露天觀影會,場刊印了奪目語句:「添馬艦.絕響.星空影院最後浪漫」。於是,三月二十三日及二十四日,香港多份中英文報章刊登了署理行政署長麥駱雪玲署名文章,為添馬計劃辯解。文章除了解釋政府在添馬地段建新總部不會把市民與之隔絕外,還宣稱此計劃「對中心商業區交通影響輕微,對中區的環境亦不會造成長遠負面影響」。文章也提到現時政府總部的維修保養花費,以及新工程可創造的就業機會。

公開的資料太少

文章見報後,保護維港行動主席郭家麒投函報章,反駁政府文章的觀點。郭函要求政府公開一切興建政府新總部的理據,並確切回應民間團體的質疑。
公眾有知情權,政府若有充足和令人信服的理據,應無懼公開論辯。有關興建政府新總部的議論雖已持續了好幾年,但由於政府太封閉,公開的資料太少,對民間團體及專業人士的質疑也甚少回應,即使被迫回應,也只是重複片面理據,導致這問題認真的論證太少,令人遺憾。
四月初,關注團體就興建計劃向立法會一個小組委員會陳述意見,之後環保署作出回應,但只就空氣質素問題答辯,並未提到其他問題。環保署發言人宣稱,政府曾就新填海區計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評估範圍包括添馬計劃,報告已○一年諮詢公眾。又指這項評估按照香港和國際認受的方式進行,並已考慮了樓宇對空氣質素的影響。可是,這個評估一直受質疑,有團體指評估報告假設該區為平地;還有學者指出,評估所用模式適用於高速公路,未考慮道路兩旁高樓大廈造成「道路峽谷」,令廢氣難以散逸的情況。
政府決定進行研究時,應該知道還有其他模式,至於不採用的原因,相信不是無知,而是一項政治決定。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果比較評估的預計與中環部份路邊空氣質素數據,會發現評估得出的二○二七年預計空氣質素,比○五年錄得的數據要好得多,相差達三至四成。

對環境定有影響

政府說計劃對中心商業區的交通影響輕微,但關注者卻認為令人擔憂。按計劃,新填海區除了政府新總部和立法會新大樓,還有七十多萬平方米商業用地,將來會有好幾萬人在這區工作,對道路交通的需求必然大增。如果再發展現時的政府總部和美利大廈,中區的交通需求將再增加。中區的交通現已非常擠塞,再建更多高樓大廈,加上更多車輛,能對環境沒有影響嗎?而且,中區的繁忙時間擠塞堵車已是常態,而車輛在堵塞時排放的廢氣會更多。
至於計劃的成本效益,政府指現時每年維修保養總部和美利大廈需費近三千萬,還未包括部份政策局租用其他樓宇的開支。可是,郭函指出,維修保養及租樓總數約一億,但建新總部卻要四十九億,每年經常開支約一億。也有論者認為,要解決政府總部不敷應用的問題,應該有其他辦法,不是非建新總部不可,也不是非建在中區海旁不可。

公眾欠討論機會

政府一再宣稱,計劃可創造二千七百個建造業新職位。其實,要創造就業,肯定有更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而且創造的職位也更多。
添馬計劃的最大問題是政府太封閉,沒有提供資料,公眾無從參與討論。當然,讓公眾討論比較費時,效率可能較低;不過,現代社會已不可能只是政府說了算。獨裁可能比民主更有效率,也更能做到強政勵治,問題是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政府和管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