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牛市剛起步咖啡豆有排升

財來自有方:牛市剛起步咖啡豆有排升

上周恒指升上5年半高位,多隻藍籌股表現均佳,持貨的投資者相信也收穫甚豐。最苦的就是那些未有入市或早已獲利離場的投資者,看到指數一天比一天高,心中可說是充滿矛盾──既想分一杯羮,但又怕所接的是最後一根火棒。始終,股市已上升不少,值博率愈來愈低。在這個時候,投資者不妨把目光轉投向一些剛起步的資產身上,譬如「軟商品」便可能讓你有意外的收穫。

很多投資者都知道能源及金屬價格在2005年升上歷史新高,但卻甚少人留意到很多「軟商品」或農產品同樣錄得可觀升幅。去年乳牛期貨升上有史以來的新高、瘦豬肉期貨升上8年高位、糖價攀上自1995年以來的新高,而咖啡豆亦升上6年高位。但直至現在,仍有不少「軟商品」的價格是遠低於其歷史高位,可能會有充裕的上升空間。

交易量僅次於原油

上周本欄介紹過期糖,而本周則會談談咖啡豆這軟商品。不說不知,原來咖啡豆是全球交易量僅次於原油的大宗商品。咖啡最早是由阿比西尼亞(即現今的埃塞俄比亞)人作為飲料之用。直到西元575年,阿拉伯人開始種植咖啡,再經由義大利傳入歐洲,迅速成為受歡迎的新興飲料。西元17世紀時,咖啡已是歐洲和美洲主要的非酒精飲料。美國在建國初期,咖啡屋已相當普遍,該地區的咖啡消耗量驚人,很快就成為全球最大的咖啡進口國。
美國咖啡豆期貨交易始於1882年的紐約咖啡交易所,該交易所於1916年因增加了期糖契約而改名為紐約咖啡及糖交易所,直到1979年與可可交易所合併之後,才成為大家所熟悉的紐約咖啡、糖及可可交易所(CSCE)。過去在CSCE交易的咖啡豆期貨契約共有兩種:C型咖啡豆(交易來自19國的Arabica咖啡豆,但不包括巴西),以及巴西的B型咖啡豆。不過,B型咖啡豆期貨契約因交投淡靜而在1982年宣告取消,目前僅有C型咖啡豆期貨契約在該交易所買賣。而倫敦商品交易所(LCE)則有Robusta的U型咖啡豆期貨契約買賣。

供應變化主宰價格

由於咖啡豆的需求相對穩定,因此供應量的變化成為咖啡豆短期價格變動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巴西和哥倫比亞等主要產國的生產量,一直是市場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巴西所生產的咖啡豆雖然不是在CSCE交易的商品,但由於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豆出產國,故其產量變化,自然會影響所有咖啡豆價格的變動。巴西的咖啡豆生產不但規模最大,而且還受制於氣候狀況如亁旱和霜害;每年6至8月是巴西的冬季,在這段期間,當地是否有霜害發生,成為影響咖啡豆價格的最重要因素。
在20世紀70年代中,咖啡價從75美仙劇增到1977年歷史紀錄的3.25美元,就是因為1975年7月一場毀壞性霜凍重創巴西的咖啡樹,結果1976年當地只產出950萬袋咖啡豆,遠低於原來的2800萬至3000萬袋。1994年巴西接連發生兩場霜凍,亦令咖啡價從1美元飆升至3美元水平。然而,由1995年到2003年,全球咖啡豆產量充足,把價格推至低位;2001年12月跌至41.5美仙,價格比生產成本還要低,而近年則徘徊於50至70美仙的水平。

求過於供現象重現

目前對咖啡豆最有利的是,價格已多年尋底,可能會有不俗的上升空間。還有的是,由於咖啡價格多年來低於生產成本,全球14個主要咖啡出口國的農夫正紛紛退出這門生意,轉而種植更賺錢的甘蔗和大豆,這可能給咖啡豆供應帶來持久的萎縮。由於咖啡需求量有增無減,目前已達至8650萬袋,未來5年的年增長率將達7%,其中主要的增長來自新興國家包括中國、印度,以及俄羅斯。市場預期2005-06年度咖啡供求會出現一個大缺口,咖啡豆只能滿足92%的市場需求。
咖啡樹需要好幾年時間才能結果,所以即使當價格升至足以激勵農民回到咖啡種植上,也須等待數載才能恢復元氣。根據過去的經驗,商品牛市一般可維持15至17年,而這新一輪牛市在數年前才展開。看來不論是「軟商品」還是「硬商品」,都到了不容投資者忽視的地步。投資者不妨考慮在投資組合中加入5%至10%的商品投資項目,除有助增加組合的整體回報外,還有助進一步分散投資,令組合更多元化。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