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兩鐵合併後成為全港最龐大的公共交通機構,每天乘客量達二百八十萬人次,佔整體運輸市場客量近三分之二,日後減價將令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受壓,反之加價則有帶頭作用令市民捱貴車費,港府鐵路優先政策,左右巴士、小巴、的士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發展空間。
短程專巴或需重整路線
目前鐵路與巴士公司在長途路線方面競爭頗激烈,以由馬鞍山至中環巴士單程收費十八元二角為例,與乘坐馬鐵轉地鐵票價一樣,但兩鐵合併後票價將減至十五元,意味巴士即時面對減價壓力。九巴發言人強調該公司票價已很低,並有多種優惠,與鐵路比較仍具競爭力;新巴、城巴發言人則說巴士提供點對點服務,加上票價低,故競爭力不比鐵路遜色。
的士小巴權益關注大聯盟主席黎銘洪指出,政府政策向鐵路公司傾斜意向明顯,其他輔助交通工具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兩鐵合併對短程專線小巴的影響最大,需否減價或重整路線視乎情況而定;巿區的士司機聯委會副主席郭志標稱,隨着鐵路網絡覆蓋地區愈來愈多,鐵路與其他交通公具之間的不平等競爭愈來愈嚴重,他促請開放羅湖給其他交通工具進入,讓業界有更大生存空間。
政府消息人士說,兩鐵合併後不會獨攬市場,因仍要面對其他交通工具競爭,加上合併後的地鐵將受票價加入可加可減機制約束,而兩鐵過去存在惡性競爭,規劃新路線時「各有各做」,合併後便可避免這流弊。
應加監管免成獨立王國
理工大學土地及結構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稱,兩鐵合併後規模可觀,但由於地鐵是上市公司,需照顧股東利益,他認為當局應訂出合理的調整票價及監管機制,以免公司成為獨立王國損害公眾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