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街頭派報,故意高呼:「看!不穿白手套!」翌日,報上花絮版果然報道我們「冲淡高貴」,令我樂不可支。
我不禁想到,怎樣才是高貴?高貴是好還是不好?很小的時候,一天跟母親絮絮閒話,我說,皇后應該是樣子很高貴的。母親更正我說:不然,皇后應當是很慈祥的。
不知為什麼,母親的話,竟然牢記了大半生。我想母親的意思是,越是地位尊貴的人,就越應和藹親切,而不是高高在上。我的解讀則是,真正的高貴,不在於華貴的服飾排場和金錢地位,而是在於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和心腸。
事實上,哲學思想史清楚地顯示出這點。孔子一生宣揚「君子」應如何處世行事,我們習慣了視為道德的規範,每一個人都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但孔子這個學說,在他的時代來說,其實是十分革命性的,因為「君子」這個名詞本來是指王公子弟,而孔子的學說,卻將一個人是否高貴的「君子」,從取決於他的出生與階級,變為取決於他的教養、品德和志向。這個看法,堪稱古代的「平等機會」主義:有教無類,不就是孔夫子實行的平等機會麼?
在西方,十七世紀的政治思想也有類似的變化;現時人人都稱頌馬基維弗利《君王論》的提倡為權力而不擇手段,事實上更重要的革命思想就是「Virtue」這個概念,由來自階級及武力的力量,演變為「德行」的意思:品德才是判斷一個人的貴賤的準繩,英雄莫問出處。既然如此,公民黨何需沖淡高貴?忘記有沒有白手套;真正的高貴是無論穿什麼衣服,同樣克己復禮,一心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