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簡稱「國基會」)上周草擬了一份報告,雖然報告的最後版本仍在準備中,但我們可以對一些重要預測先睹為快。
國基會成立於1944年,總部設於美國華盛頓,該組織成立的目的,旨在維持全球經濟體系的穩定性,而上述報告是國基會每半年發表一次有關對全球經濟的預測,這些資料甚具啓發性,對我們進行資產分配幫助甚大。
在今次報告中,國基會將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估值由之前預測的4.3%提高至4.8%,原因是日本及美國對亞洲貨物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市場對電子產品如手提電話、平面電視及蘋果電腦的iPod需求強勁。半導體業協會(SemiconductorIndustryAssociation)更指出,截至今年2月底止,全球半導體銷售年增長達6.8%,料2006年全年增長會超過10%,這將有利中國、南韓及台灣等地的電子及科技產品出口。
國基會將2006年亞洲(日本及印度除外)的經濟增長預測由對上一份報告的6.2%提高至6.6%,除出口前景看俏外,亦是基於這些地區的內需市場有繼續向好的勢頭,就業市場亦持續改善。
中國須加強內需
國基會的樂觀前瞻,是基於他們認為美國的加息政策已在2005年成功令經濟降溫,所以在2006年第1季開始,增長將會重拾動力,令全年增長水平維持在2005年的3.3%,在2007年則會加速至3.6%。與此同時,另一個沉寂已久的經濟體系──日本,在內需市場改善及出口強勁支持下,將會延續2005年的升勢,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將由2005年的2.8%上升至2006年的3%。
至於中國方面,2005年經濟增長為10%,預計2006年成長步伐將微降至9.5%,2007年則進一步跌至9%。增長雖稍為放緩,但上升動力仍然存在,主要來自外國投資(foreigncapital)及出口,但報告亦指出,未來全球對中國貨物的需求將會減少,所以中國如要維持經濟發展步伐,必須由出口主導轉至本土市場主導。
歐日接力火車頭
除了對美國增長的預測有不同看法外,我們大致認同國基會的看法。報告指美國2007年的經濟增長為3.6%,我們認為大約只有3%,主要因為美國樓市將放緩,以及企業盈利會受到息口及能源價格高企因素影響,但我們相信,來自日本及歐洲的需求,足以在2006年接力推動環球經濟增長。
如果中國能加快發展本土內需市場,樂觀情緒就可以延續至2007年、甚至2008年的北京奧運,不過在這個美好的假設背後,各國仍要着手解決現今環球經濟愈來愈失衡、禽流感、國際社會與日俱增的分歧等問題。
卓凱玲 研究部主管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