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兩鐵合併是「絕世好deal」? - 盧峯

蘋論:兩鐵合併是「絕世好deal」? - 盧峯

在特區政府悉心經營、悉心「打扮」下,兩鐵合併方案真的好像是個「絕世好deal」。
可不是麼!根據政府官員的解釋,兩鐵乘客在合併後將立時享有減價優惠,兩鐵員工的飯碗基本上得到保障,兩鐵的最大股東──特區政府不用再為兩鐵的服務擔心或負責,地鐵小股東則平白成為壟斷本地鐵路服務的公司的股東,並可盡享鐵路沿線物業發展的收益。像這種看來人人得益的協議,不是很像是個「絕世好deal」嗎?
我們當然也希望合併協議真的能帶來官員所說的好處、所說的效益,但從公布的資料、公布的建議來看,合併方案仍存有不少疑點、不少問題是必須澄清、必須解決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公眾清楚知道合併是對公眾、對社會整體有益而不僅僅是對政府、對員工、對地鐵小股東有益。
首先從財務安排來看,政府今次透過租賃方式、透過出租「服務經營權」方式把九鐵歸併入地鐵無疑可以避開九鐵估價問題、無疑可以繞過是否賤賣九鐵資產的爭議,但是九鐵不管怎樣都是一家擁有數百億元計資產的公司、都是一家每年營業額接近五十億元的公司、都是一家有二十多億元經營溢利(未扣除折舊)的公司,地鐵公司這一次只需付出四十二億五千萬「頂手費」加上每年七億五千萬的租金就能擁有九鐵五十年的經營權,政府的作價是否太低、是否叫地鐵公司特別是小股東太優惠是個很大的疑問,特區政府是有必要仔細解釋的。
此外,在今次合併交易中,地鐵完全不需要承擔九鐵的二百億元債務、完全不需要承擔九鐵新路線如九龍南線及落馬洲支線的工程費用,有關債務及工程費用完全由九鐵及特區政府承擔。換言之,地鐵在沒有甚麼額外負擔、沒有甚麼額外負債的情況下就能取得一家每年有數十億元現金收益的公司。這樣的財務安排、這樣的合併安排對地鐵及地鐵小股東不是太優惠了嗎?

另一方面,地鐵在協議中只需付出不到七十八億元的代價就能得到九鐵沿線的物業發展權、就能得到超過一千萬平方呎的物業發展權也讓人有疑問。要知道鐵路沿線土地是非常珍貴的土地資源、是非常有價值的土地,即使在經濟低迷的時候,鐵路上蓋物業依然有相當叫座力、依然能吸引投資者及用家入市;更何況現時經濟向好,地產市道回穩,優質物業、優質土地的價值更是水漲船高,政府只要求地鐵付出七十八億元就把九鐵的物業發展權拱手相讓會不會索價過低、會不會太優惠地鐵呢?而且,當地鐵取得九鐵的物業發展權後,它就成了壟斷鐵路物業發展權的公司、它就成了優質土地的主要供應者,這樣的優越地位、這樣的市場地位將可以為地鐵帶來額外的收益、額外的進賬,特區政府在計算七十八億的九鐵物業權價值時有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嗎?
是的,政府是地鐵的大股東,但地鐵的利益跟社會整體利益並不完全一致,政府在把任何資產以任何方式注入地鐵時都要清楚向公眾、向社會解釋有關安排並沒有對地鐵作出特殊照顧、並沒有對地鐵及地鐵小股東作出特別優待,只有這樣才能讓公眾信服今次合併建議真的是個「絕世好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