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一般不吃其他菜,如非央朋友指引吃上海本幫菜,便是混雜粵菜、湘菜、川菜及揚州菜的新派館子。
一般不選西菜日菜不表示香港比較好,比較正宗,只是無必要。如要上西餐館子還是回去外灘廣東路MontheBund,那是香港藝穗會的分店,跟老闆Michelle及經理Burno多年朋友,總會在這所上海十年前開設首間國際薈萃著名人滿館子,拿到鳥瞰整個外灘及浦東最佳位子。其他西餐館子愈開愈多,例如它隔壁外灘三號的頂樓宣傳多多,但M始終是上海灘上西菜的Icon。來自青島的朋友在上海工作有年,謝我給他捎來一本台灣版的《斷背山》,請吃飯;我說就要最道地最家常類別。
「好!上蘭心。」沒有選靠近新天地那所,人客太多,油氣太重。
進賢路130號靠近茂名南路的蘭心也很丁香,樓下頂多坐得十二人,樓上大概八人。
不過老闆說對街的店子也屬他們。想想私房菜屋企飯便應如是,老店歸大婆,分店給二奶,對街分分店由三奶打理……不要笑,從前灣仔有家賣生炒糯米飯的街邊檔,阿叔與個仔打理總店,三個老婆,分佈灣仔三個街口;曾經算過北風吹起的晚上,排隊買溫馨飽暖糯米飯的人龍長又長,一家人閒閒執它一萬幾千一個晚上,不用交租不用交稅不用日間上班,嘆過李嘉誠。
先祖父曾經先後有過五個老婆。全盛期有三個,大婆即我們祖母當然坐鎮老屋;二三線派到村外果園打理瓜果農產。那時做阿二或三、四、五、六、七那有今天的風光?不少妾侍只是比傭人多一個名份,多兩件衣裳吃多幾口肥肉,家中操勞一點不少,更要日又耕夜又耕……
跟朋友坐在蘭心門口,喝着啤酒等枱,已過晚上九時遠遠超過本地人吃飯時間,生意就是好,胡扯一輪;老闆說不如看看菜牌先點菜,待有位子坐下,菜便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