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電燈及中華電力在利潤管制協議的庇蔭下,每年坐擁至少數十億元盈餘,並反對港府建議將13.5%准許資產回報率上限調低至7%至11%。消費者委員會昨指,電力公司一直享有地區壟斷專營特殊地位,加上利潤管制欠缺彈性,令兩電可「賺到盡」;消委會指兩電要調低回報率,小市民才有望減輕電費負擔。
政府早前就電力市場未來發展進行二階段諮詢,建議調低兩電的回報率。消委會主席陳家強昨在記者會表示,很多消費者認為電費昂貴,他認為電費高企不下原因是兩電擁地區壟斷的專營,不像其他行業般要面對競爭,需減價才可生存。他又指,在現行利潤管制協議下,兩電可享最高13.5%回報率,導致利潤偏高,令減電費空間減少。
對於政府建議降低兩電回報率,陳家強表示,電力市場投資風險相對其他行業低,故認為調低回報率是恰當,兩電股東的回報率介乎20%至25%之間,高出美國近倍,故也有空間下調,「股東要賺得多,減電費嘅機會又會少咗。」
議員促調低回報率
為免兩電日後肆無忌憚膨脹資產,以得到最高回報率圖利,消委會建議政府監管兩電的會計賬目,同時建議兩電應貫徹電力互連系統,達至經濟效益及減少污染。長遠而言應引入競爭者,確保電費有競爭性。
去年盈利高達八十六億元的港燈早前提交給政府的意見書中,指不可接受調低回報率,其發言人昨沒回應消委會的言論。去年純利突破一百一十三億元的中電,其發言人昨日也只重申對政府提出的新規管協議有保留。
民間監察公共事務聯委會發言人蔡耀昌批評,兩電在年年賺大錢下仍不肯調低電費,是罔顧市民困苦。他指,政府建議調低的回報率其實仍然偏高,建議將兩電回報率進一步減至5%至8%,以補償市民過往交貴電費的損失。民主黨能源政策發言人李華明指,兩電各自「割據」港島及新界、九龍區的電力供應,市民被迫交貴電費,故政府要堅持調低其回報率,以免兩電繼續「㩒住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