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當人體流血的時候,用來止血的血小板大派用場。但如果血小板水平長期過高,就可能潛伏內出血及腫瘤問題,或患上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一成病人長遠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如骨髓疾病及急性血癌,更可增加中風及血管栓塞風險。醫學界擔心社區潛在不少隱形病人,市民若經常手指腳趾麻痹、心悸、頭暈、刷牙時出血,應及早驗血。 記者:梁洵瑜
香港血液學會會長兼香港大學內科榮譽副教授詹楚生解釋,體內的血小板水平過高,背後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身體毛病令血小板出現「反應性」升高,「可能係內出血、腫瘤,令到血小板升高」,曾有一名血小板水平過高的老婦,原來患有肺部腫瘤。
第二種原因是病人患有骨髓病,如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七至八成血小板水平過高問題都由此病所致。醫學定義是若持續半年血小板水平高於平常水平的一半,即有血小板增多問題。
港大早前完成一項全球最大型研究,對象是全港五間大型地區醫院包括瑪麗、東區、伊利沙伯、瑪嘉烈及屯門醫院共二百三十一名患有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追蹤多年以了解患者病發過程、治療及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比率。
可用口服化療藥
負責研究的詹楚生稱,這批患者年齡介乎十八至九十歲,男女各佔一半,整體上五成四的病人都沒有任何病徵。病人的血小板平均水平是正常人水平的一點三倍。
六十歲以下病人的存活率為百分百,但有二十名六十歲以上病人直接或間接因此病致死,其中三人死於急性血癌、兩人因骨髓纖維化死亡,也有病人因出血及肺炎等致死。研究顯示,一成七病人在病發十年內會有出血併發症、三成四病人血管栓塞、約一成病人會併發骨髓纖維化或血癌。
骨髓纖維化會影響造血功能,令患者肝脾發大;而血小板過高患者的血管容易栓塞,增加中風的風險。年紀較大、血小板水平太高及曾患血管栓塞人士較容易出現併發症,但大部份患者都可透過口服化療藥控制。
詹楚生指出,未必每位病人都能及早發現自己的血小板水平太高,研究中有五成四患者並不察覺自己患病,只在檢驗其他疾病進行驗血時才發現。他擔心社區內潛伏不少患者,由於此症的病徵包括手指和腳趾麻痹、頭暈、心悸、刷牙時持續出現出血情況,市民若有這些癥狀應及早求診。
話你知:可選擇只捐血小板
血液是由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和血漿組成,其中血小板於人體出血時,有堵塞傷口附近的血管阻止流血的功能。
本港紅十字會血服務中心收集市民捐出的血液後,會把全血分離為各種不同的血液成份,包括全血、紅血球、血漿、血小板及白血球,給不同病人採用(見表)。其中血小板成份主要用於血小板過少或質變而引致流血不止的患者,但現時捐血者更可透過血液分離過程進行成份捐血,利用先進儀器於捐血時選擇捐出血漿、血小板或兩者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