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沙龍懶散主義 - 陶傑

法式沙龍懶散主義 - 陶傑

法國學生示威擴大,總統希拉克不理,堅持簽署勞工法例,給予僱主對二十六歲以下的青年僱員炒魷魚而不必「解釋理由」的法定權利,答應「試行一年」,日後還可以修改。
法國人沉浸在一九六八年的社會浪漫主義未醒,不想工作,只想享受,最好是中產階級多交稅,養活一批平時在酒吧捲紙煙、喝紅酒、討論沙特存在主義康德哲學,並聲討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沙龍階級」。
法國戰後經濟疲憊難興,即為此「沙龍階級」所累,他們沉迷馬克思理論,擁護社會福利主義,滿口社會學文藝理論,對共黨史太林的西伯利亞勞改營、毛澤東和赤柬的暴政紀錄卻顧左右而言他。
法國對歐盟有巨大影響力,此一法式的「沙龍懶散主義」,即左右了歐盟的社會主義經濟主流。一海之隔的英國,二十年來戴卓爾政策復興了自由市場的企業精神,法國對此極力抗拒,不讓阿當史密斯的自由市場思想渡過英吉利海峽,死守社會福利的堡壘,結果是沙龍分子繼續做他們的馬克思大夢,法國的阿拉伯新移民卻掀起種族暴動,甚麼多民族多文化融和,化為一片大麻的幻境。

法國社會的沙龍特色,有一份浪漫色彩,以法國的國情和民族性格,選擇走這條路,也無可厚非,只是必要時準備付出代價好了,代價就是:失業率高踞,國民繼續用高稅收來維持法蘭西的浪漫感覺。
右翼的希拉克發覺不對勁,想把經濟向市場扭轉一點。老闆炒伙記魷魚,要給甚麼理由?看你那副尊容不順眼了,就是理由。老闆是付錢買勞力的一方,也就是權力的一方,這個世界僱主和僱員之間的權力結構永遠不平等,打工仔唯一的反抗方式就是集體罷工。
但工人罷工可以,城市辦公室的白領,尤其是所謂知識分子,卻缺少罷工的膽識。
法國人終究單純:老闆炒你的魷魚,可以編造一百個理由,例如:「閣下才華蓋世,小店請不起,以您這樣的人才,我身為老闆,留您一天,就是妨礙您飛龍在天,您應該是到香榭麗舍宮去當部長的大才,我天天給您出糧,令我內疚不已,因此決定恭請閣下另謀高就,減輕我的心理痛苦。」
這樣的炒魷魚理由充滿人情味,香港六十年代的實業老闆最善表達,香港哪裏需要像法國那樣立法?此所以法國人示威,其心理原因,香港人實在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