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語陸:跟風投機要識落車

財智語陸:跟風投機要識落車

國際商品期貨熱炒,帶旺了國企相關的資源類股份。事實上,國際商品價格的急升,並不是這一兩個月才發生的事情,但近日才見散戶積極入市。好像上周六在電台主持「phone-in」節目時,有聽眾致電查問西王糖業(2088)的股價走勢,最有趣的是,此聽眾原來在1.8元已留意此股的股價,但2元唔買、3元唔買,等到4.95元才入市。市場上像他這樣追貨的小投資者絕對大有人在。
我曾經問過現價才追捧資源股的投資者,為甚麼早前低位唔入市,要到此水平才追入呢?有趣的是,他們竟有不約而同的答案。他們之所以充滿信心入市,最大原因是近日不少財經報章刊有關商品市場正處於大牛市的報道。根據一些統計顯示,由1900年開始至今,商品曾出現了3次大牛市,每次歷時17至20年。今次的商品牛市,應始於2000年間,如果歷史重演,未來商品價格絕對有機會翻數番。

科網熱經驗引以為鑑

不過,任何一個投資產品或市場,即使處於牛市,當中一定有調整期,所以即使商品真的處於20年大牛市的前段時間,亦有機會出現調整。平心而論,長遠在供求失衡的情況下,商品價格長遠可看升是不爭的事實,但近來商品價格的升勢,主要是由投機資金主導,只要出現正常調整,可能在獲利盤推動下,調整幅度更大更急,相關的股份調整在所難免。
目前港股正處長牛市三期,一切都是資金及消息作主導,以近日的投資氣氛,相信商品相關股份要「大插」時機仍未到,可能未來時間會「繼續熱炒」。但我想指出是,每次牛市3期的盛衰,總有一個主題故事,97年的紅籌國企、2000年的科網,今日似乎是商品了。
大家不妨細心想,科網業的發展,由90年代初開始處於牛市,不過,即使行業處於牛市,卻未必可以反映在股價上。同樣道理,商品市場可以處於20年的牛市,但相關股份亦可以一朝被「炒爆」。在此,我想帶出最重要的訊息是,千萬不要用一些所謂看似正面的基本因素佐證,去支持自己的投機買賣,這樣最終會令自己不懂下車。科網熱時,不少人就是因為「唔通以後唔上網」,就錯過了最後的落車機會。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