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威脅論的虛實 - 陶傑

中國威脅論的虛實 - 陶傑

彭定康在《金融時報》撰文,語及歐美盛行的「中國威脅論」。彭定康認為,中國二百年來受盡西方欺壓,今日崛起興盛,要求過一點好日子,並無不妥,然而此一崛起過程,造成的生態污染、資源枯竭,則難免威脅全球利益。西方此一恐懼,亦情有可原。
中國自稱「和平崛起」,後又改稱為「和平發展」,「和平」兩字,指中國並無領土擴張之威脅,有別於二百年來英美日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帝國主義掠奪,此一剖白,並無虛言。
不論「崛起」還是「發展」,西方總認為即使真無軍事侵略野心,十三億人口的「發展」,多佔用了地球一分資源,也就表示世界其他國家少了一分石油、煤、鐵、天然氣。中國近年四出張羅,歐美大為緊張,因中國的發展,即為別國之萎縮。一塊餅,你多咬一下,就是我少啃了一口。
此外,十三億人的世界工廠,一旦由華東海岸開始,向中國內陸層層推進,廉價貨品排山倒海輸出,全球日用品價格淪落,歐美和拉丁美洲的失業率推高,此亦即中國經貿出口之「發展」,為別國經濟帶來動盪。
中國威脅論有數據,即使不是軍事威脅,也構成全球的民生威脅、生態威脅、最後是生存威脅。何況美國不斷指中國軍事開支年年大幅增加。中國威脅一虛一實,部份是感覺,有的是事實,漸漸就變成了廣泛的事實。

歐美雙方,對中國威脅論有分歧,也有共識。歐洲不認同中國「軍事威脅論」,希拉克反美親中,在這一點可以與大陸稱兄道弟,然而歐洲卻深感中國「經貿威脅論」,當中國製造的成衣、皮鞋、胸圍壓境於神根公約的歐盟邊境,希拉克再親中,也立時變臉,主張制裁中國貨最力。
歐美日正展開合縱之計,拉攏印度,共商破「中國陣」,中國的反應是與俄國連橫,鞭及伊朗與拉美反美政權,中亞細亞遂為雙方必爭之地。美國則遙施顏色革命的隔空點穴功,力阻中亞倒向俄中。
本來,歐美把希望寄託在中國的民主化。然而,中國一旦「民主」了,難道會倒退回毛澤東的人民公社時代?不會。即使王丹當了總理,中國還是要工業化。物質化,十三億人口消費慾壑照舊難填,其消耗的地球資源,絕不隨共黨政權之存亡而進退。
何況西方跨國企業的貪婪,為資本主義的天性,中國愈消耗地球資源,麥當勞與可口可樂在大陸愈賺錢。中國與西方榮辱相生,恩仇並寄,中國民主不民主,日漸無相干於大局,直到國際與中國爭奪資源瀕臨最後一滴石油之際,即為世界大戰之時,不可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