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說,必須正視香港被邊緣化的問題。香港政界與學者不少人附和他的看法。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否定這說法,表示香港的優勢無可代替。總理溫家寶在斐濟接受香港電視台訪問,表示「不認為香港的發展會邊緣化。」
香港會不會被邊緣化?為甚麼港官與京官的看法迥異?其實,只要把「經濟」換成「政治」去解讀,就像解讀溫總的「深層次矛盾」是講政治而不是講經濟一樣,那麼謎底就揭開了。
港官怕失寵於中央,政治上「被邊緣化」;中央表示「不會」,「你仍是我的最愛」。
…………………………
看過張藝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人,都很了解中國的這種政治文化:老爺今晚要在哪一房點燈,在門外掛上燈籠,就意味着這一房得寵,接近「中央權力」,當然也會沾上要人鎚腳的亢奮。長時間不被點燈的那一房,就是「被邊緣化」了。
港官說要正視被邊緣化,中央說不會。指的正是這種政治上的邊緣化。
…………………………
溫總勸勉香港人民「要團結一致,一心一意把香港的事情辦好。」
中共政權已講了五十多年「團結一致」了,然而愈講愈多勾心鬥角的暗爭,而人民也愈講愈像一盤散沙。倒是從來不講團結的西方國家,比較少這種政治暗鬥。香港回歸前也從不講團結,但社會各階層和諧共處。回歸後老講團結,結果是社會不斷分化.
團結,是不是不講還比較好呢?
…………………………
溫總說香港的優勢是有「一批富國際經驗的企業家」。
這批富國際經驗的企業家,只在中央「吹雞」選特首和釋法等政治議題上,表現出投機性的「團結一致」。在經濟上,他們是在法律規管之下一向各顯神通、相互爭奪,絕不團結。這才是香港成功之道。
…………………………
曾蔭權夜訪民建聯,上周末又派出許仕仁、林瑞麟兩高官赴東莞,出席民建聯路向營撐場。泛民主派對曾特首「親疏有別」、厚此薄彼極為不滿。
若想深一層,中國的政治文化,通常是表裏不一、口是心非。許多表面文章,都暗藏玄機,那就不應有甚麼不滿。曾特首談退休尚且意在言外,焉知他的表面親「民」(建聯),不是另有後着呢?
…………………………
泰國總理他信,在泰皇「關切」之下,宣布辭職。
君主立憲制度下,至少君主會聽聽民眾的聲音。最高權力的轉移,也在人民投票與君主適時介入之下可以順暢地完成。號稱共和但不民主的政制,權力轉移就要依靠隔代老人的授意,或不斷地私下暗鬥。至今,我們仍無法估計誰會是胡錦濤之後的接班人。
逢周一、二、四、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