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韓澳輪市一日千里

理財智慧:韓澳輪市一日千里

韓國的窩輪市場能夠在短短數月之內,由零窩輪變成200多隻窩輪,市場排名由榜末升至第三位,實在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在成功背後,其實韓國方面亦做了很多功夫,包括參考香港窩輪市場的成功經驗。
另一方面,韓國的投資者也似乎十分熟悉及鍾情於期權類的產品。以指數期權合約為例,2005年韓國指數期權合約的總交投量達到25億份,是一個十分厲害的數字。既然散戶投資者熱衷於期權合約,那麼類似性質的窩輪產品,要發展起來也並不困難。
韓國窩輪市場的窩輪,大部份是由當地證券公司發行,而在香港常見的窩輪發行商,部份就擔任當地窩輪流通量提供者。這種本土證券公司與外國投資銀行合作模式,與香港有異。
澳洲是另一個發展較快的窩輪市場。以上市窩輪數目計算,更是亞洲之冠。截至06年2月,共有2915隻窩輪上市,其中分為投資式及交易式兩種。投資式窩輪佔6成,而交易式佔4成。所謂「投資式」,是指那些年期較長、甚至可以獲得股息的窩輪。這種可收息的窩輪買賣,香港當年叫作「盈息證」。但可能香港投資者取向較為短線,所以盈息證並沒有被市場接受。至於「交易式」,就像我們在港買賣的窩輪,年期較短及槓桿較大的那種。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